成年人找工作,不值得那么多愁善感
注:本文发布于2023年2月6日
最近硅谷几大公司都在裁员,看了些报道,被裁的员工真是不好过。损失经济来源不说,有些人还面临身份问题,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我也留意到,不少被裁的人会不停追问自己: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这样的不幸会降临到我头上?……
实话说,我挺能理解这种态度。这挫折如此巨大,似乎又来得全无预兆,不由得让人对命运、对人生、对世界产生深重的怀疑。尤其是对已经走入社会,取得一定成就(如果非要抠字眼,那就用“进展”吧)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但是我更想说,如果被裁员了,当务之急是赶紧找到下一份工作,哪怕只是机械地行动。要知道,成年人找工作,容不下那么多愁善感。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切身经历为基础的。之前我讲过找德国工作的经历。最开始是信心十足的,因为虽然毕业多年,手艺没丢,基础还在,随时打开leetcode,中等难度题目基本都不在话下,不但能解对,解法也基本接近最优。既然网上都说“刷题就能找到工作”,估计自己应该没大问题。
没想到真的找起工作来,仍然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如果不相信,我且举几个例子吧。
面试A公司,与HR聊得非常愉快,HR给的反馈也很不错。结果,过几天收到通知,“我们决定不进行下一轮面试,祝你好运”。
面试B公司,技术面试通过之后,下一关是做题。拿到一套脚手架,按文档要求完成开发任务。一周时间精雕细作,严格按照文档完成开发,对已有功能做了完善优化(比如新增分页计数)并保持接口兼容性,同时用git log详细记录开发过程,提交作业之后,被判“不通过”。
面试C公司,技术面试问如何实现API限流。回答了共享计数、滑动窗口等等概念,认为已经答到点上了,结果被告知“部署成熟的API Gateway即可,不必重新发明轮子”。
面试D公司,被要求评价一段Java代码。在分析了安全隐患、执行效率、命名规则等等方面之后,最后被告知“没有注意方法体上方注释文档中不一致的地方”,被判不通过
……
事后看,每一次踩坑都可以说是奇葩,有时候简直是“匪夷所思”。回想我以前,不但当过面试官,还培训过面试官,以上面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不但是我会注意的,而且是培训其他人时重点要求避免的。但是风水轮流转,轮到自己被面试的时候,面对这么多“天坑”,竟然一点抗议的空间都没有。
我相信,普通人,但凡有一点多愁善感的机会,都会慨叹时运不济,自己被冤枉了。尤其是如果之前有过一些给自己信心的经历,再遇到几次这样的挫折,落差感特别明显,很自然就想要怀疑人生和世界了。
但是人到中年,对许多事情的态度就是“没脾气”。冷静下来想想,世易时移,如今自己不再是面试官而是求职者,话语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更重要的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客观的“道理”可讲,没有绝对的“高下”可分,而只有“合适”和“不合适”的分别。面试通过了,未必是技术一定好,面试没通过,也不意味着技术一定差。最终的决定因素,往往只是求职者是否适配这个岗位或这家公司,是否有足够的机缘,仅此而已。
所以,与其埋怨、慨叹,不如彻底放下内心的这些波澜,以近乎机械的纯理性来对待。
仔细复盘与A公司HR的谈话,发现这名HR的经验不是很充分,许多问题没有问到点上,或者表达不明确,加上自己有点紧张,回答自然谬以千里。结果就是,上网搜索一般德国公司面试时看重的点,并总结针对各个点的提问形式,提前把回答思路提炼好,把提纲写成文档,平时多浏览,(远程)面试时打开放在桌面上,随时备查。
针对B公司做题不通过的情况,了解到德国不少公司喜欢要求“做题”。对应的,“做题”有自己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在动手之前,一定要多提问,问清楚各种隐含的条件(而不要依据经验自行假设),尊重对方公司已有的惯例。要记住,许多被认为是“业界共识”的优秀实践,在没有机会解释和讨论的时候,未必有能显示出优秀。
C公司“重新发明轮子”的评价,细想下来也是情有可原。在IT行业,相当多的公司其实不需要了解深入的原理,只要能以可靠的工程方案解决问题就可以(即便懂得原理,能否写出稳定可靠的工程方案也往往是未知数)。这种现象很正常,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既然对方的期望没有那么高,对深入的原理也没有兴趣,就不必给出“高屋建瓴”的解答。
D公司的评价也给我新的启发。软件开发不是单打独斗的游戏,离不开众人的合作。虽然大家都提倡“代码即文档”,但正式的文档仍然是相当有分量的。如果文档中存在堂而皇之的错误,确实可能引起巨大的误会。这一点,我以前确实不够重视,总觉得看代码最可靠,其实未必
……
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中,虽然奇葩的坑我踩了不少,而且一开始确实比较沮丧,但是我不断告诉自己“面试不通过并不是技术不行,只是不匹配”, 可以放心去分析和复盘,继而探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区,把它们逐一变成“知道自己知道”的地盘。
结果就是,只要能戒掉“多愁善感”,那么坑踩得越多,心里越有底,面试的表现也就越好——这大概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失望中挣扎,过了某个点之后,offer就纷至沓来了,最后选择那个让自己满意甚至超出期望的,并不是难事。
我当然知道,有许多人的技术水平远比我好,或者运气远比我好,所以找工作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周折——这是差距,得服气。同时我也看到,还有许多人仍然在“找工作”中挣扎,有时候甚至功败垂成,结果或者是“假装去上班”,或者陷在“千万次的问”当中,或者干脆心灰意冷,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这样的画面,着实让人惋惜。
而这些年的生活让我明白,一个人光有“上进心”是不会幸福的,因为往上攀爬永远没有终点。相反,定期向四周看看,看看那些状况尚且不如自己的人,给他们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反而可能收获更大的成就感。
所以我写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对那些还在挣扎的朋友说,这个阶段或许会艰难,而且很艰难,或许,努力把情绪束之高阁,尝试只依靠逻辑和理性,反而能更快达到想要的目的。
祝你好运。
From Life Sailor, post 成年人找工作,不值得那么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