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Morricone,幸运的人终会相见

音乐会还有十分钟就要开场,大多数观众已经落座,而我右手边还有一个空位。 “Entschuldigung, entschuldigung(德语:劳驾)”,说话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一边说,一边慢慢挪动到我旁边的位子坐下。我才发现,他是和老伴一起来的,但两个人没有买到一起的位子,他的妻子坐在了前面一排。 “嗬,今天的人可真够多的,要换到一起估计也没戏了。不过我猜,如果我说自己感染了Covid-19,肯定周围这一圈都会空出来”,他好像是在笑着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在跟我搭话。 “是啊,不过那样估计您也进不来了”,我回答。 “年轻人,你也是来听Morricone音乐会的吗?这可真有趣,今天来的大部分可都是我们这种老年人……” 趁音乐会还有几分钟才开场,我跟他聊起了自己与Morricone的缘分。 (more…)

8 months ago

手风琴教我的那些道理【续】

注:原文发布于2018年2月23日 在上一篇文章的简介里,我说的是“这是一个通过音乐获得自由的故事”。然而,手风琴教给我的道理并不局限于“通过音乐获得自由”。今天,我想继续谈谈手风琴教给我的道理。 许多年前,在我刚开始(瞎胡闹)自学经济学的时候,庞巴维克的《资本实证论》里有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迂回的生产方式。什么是“迂回的生产方式”呢?按照庞巴维克的解释,就是与“径直奔向最终结果”不同的生产方式。 举个例子:树上有许多果子,你想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爬上树去摘一个来吃,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时候的直接冲动。“迂回的生产方式”与此不同,你可能必须抑制自己最直接的冲动,想想是否要先造一架梯子,找一处贮藏地…… 这样“迂回”,开头几天会饿一点,但长期来看,收获会大于简单直截的生产方式。 按照庞巴维克的理论,这种“迂回”的生产方式,就是资本的累积过程——节省下当前的消费,获得未来的收入(“反动透顶”的庞巴维克继续解释说,工人“干一天拿一天工资”,资本家却只能忍住消费,付出更多劳动组织生产,还得冒血本无归的风险,最终才能收获更多,并不是不劳而获)。 没错,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手风琴,而不是经济学。但我逐渐发现,“迂回生产方式”的道理不限于经济学,也适用于弹琴。 练琴的目的,是能弹奏出旋律美妙的乐曲。在弹琴上,我也有直截了当冲动,迫切地希望弹奏出旋律美妙的乐曲,自然的选择就是反复练习这些曲子。初期可能有效果,很快能弹得比较流畅了,然后就进入了“滞涨”阶段,无论怎么练习,也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了。 问题在哪里?问题很像上面摘果子的那个人,因为每天练习的都只是爬树摘果子,练习再多再熟练,摘果子的速度也不可能提高,这是由练习的方式决定的,而不是由练习的强度决定的。 (more…)

8 months ago

手风琴教我的那些道理

注:原文发布于2017年10月15日 我和手风琴相遇,纯粹是出于偶然。 我父母数次会议,原因从来没有变过:那时候我还在上幼儿园,有一天我父亲去接我,顺带看了看小朋友们的集体行动。他发现我总是要慢半拍,老师命令一下,其他小朋友都站起来了,我还坐着,等我站起来,其他人又领了新命令坐下去了。回来我父母商量说,这孩子可能反应有点慢,得找机会多练练,让他反应机灵一点。 学什么呢?那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流行了“上学习班”的风潮。有人去学武术,有人去学下棋,有人去学舞蹈。当然,学乐器的也有很多。武术之类比起来,乐器似乎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更紧密一些,当时还有个流行的说法叫“陶冶情操”。那么,就却学乐器好了。 具体选什么乐器,当时应当有很多选择。至少我后来看到我的同龄人,有学电子琴的,有学钢琴的,还有学小提琴的。据我父亲说,带我去看了手风琴表演,问我要不要学,答案是“要”,于是就这么决定了,而我完全不记得这回事。 在后来的日子里,一旦为弹琴的事情发生分歧,他总是说:“当时我们没强迫你,是你自己决定的呀”。每次,我都哑口无言。后来我才知道有个概念叫“民事行为能力”,参照这个概念,五岁的小孩哪能做什么重大决定呢? (more…)

8 months ago

“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培养孩子的“贵族兴趣”

朋友南桥(方伯林)老师写了篇文章介绍了他家子女学音乐的故事《孩子学音乐,疯狂烧钱,值不值?》。方老师自称“五音不全”、“五线谱也认不全”,家里却出了两个琴童:女儿学小提琴,儿子学大提琴。若干年下来,也算学有所成。女儿大学上了小提琴和机械工程双专业,姐弟俩在教会的一次合奏还打动了不少人,甚至有朋友邀请他们“在自己的葬礼上演出”。 在这背后,方老师家里的投入也是很大的。这些年,光学费就是几万美元,外加上买琴、修琴、出行时给琴投保、接送,费用也不少。这还不算参加各种音乐节的费用——只有参加音乐节,才能认识“圈子里的人”。 方老师最后说,虽然儿女毕业后大概率不会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但起码也有了陪伴一生的爱好,人生不会寂寞无聊。为此,普通人家庭“砸锅卖铁”,也算值得。 本来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不料方老师稍后又转发了他老友表达的不同观点,认为普通家庭就没有必要培养音乐这样的“贵族兴趣”,而应当“把本来就不多的钱用在刀刃上”。主要的论据如下: 第一,爱好有花钱和不花钱的区别,学音乐花费太多,学书法就不一样,只要简单买好纸笔和字帖,就可以乐在其中,而且乐趣未必会输给音乐; 第二,学乐器的乐趣应当是兴趣,但放眼看去很多“琴童”未必真有兴趣,而是被逼无奈,“要知道,兴趣这个东西并不可靠,而且是会变的”; 第三,兴趣爱好的成功似乎都被金钱绑架了,比如摄影,许多时候变成了对更高级器材的无尽投入,而“人的本性是不愿意否定自己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卷”的怪圈,无法自拔。 (more…)

8 months ago

忆夏老师

我认识夏老师纯属偶然中的偶然,用朋友的话说:你们真不该认识。 前些年,我开始在闲鱼上卖一些东西。因为上海的人口基数足够大,所以大部分交易都是当面进行。有一次,买家闲聊说起陪女儿去上钢琴课,自己心血来潮想学手风琴,因为“那个老师还会手风琴,家里有二十多台手风琴”。 二十多台手风琴是什么概念?虽然我已经差不多二十年没弹过手风琴了,但之前也见过不少老师,家里能有四五台琴就很不错了,而且大多数还是给学生用的。我完全无法想象,怎样的老师会有二十多台手风琴。买家说,这位老师是音乐学院退休,如今在老年大学教音乐,乐在其中。 那段时间正好比较烦闷,偶尔会重操旧业,弹弹琴自娱自乐、疏解情绪。加上我偶然发现,自己家小朋友的节奏感似乎不错,尽管我只是弹最简单的曲子,他的反应已经相当让我吃惊。所以我想,于人于己,真正找个好老师把手风琴再练练,应当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我就想到了那个“家里有二十多台手风琴”的老师。还好,闲鱼上还能联系到那个买家。我跟他说了自己的意思,他答应帮忙,但是要先问问老师是不是愿意教。 过了几天,他给我一个号码:这是夏老师的手机,你就打这个号码,说是我介绍的就好了。 (more…)

5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