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闲谈翻译

算起来,我也算有一些翻译经验的人了,最近接连做了两次关于翻译的分享,发现很多人都对翻译有兴趣,索性将分享中关于翻译的经验做个总结。 我是在2003年接触翻译的,当时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国内的报道非常奇怪,为了在论坛上争论,加上自己还在读书,时间比较多,就开始翻译一些外国媒体的报道,发在论坛里。初做翻译的最大感受是堵得慌,从来没想过要把意思表达明白会这样困难,就好像要说话,却发现舌头不受自己控制。所以一千字左右的译文,需要花费四到五个小时,而且完成之后大汗淋漓,心力交瘁。在这段时间,我陆续“义务”翻译了十万字左右的资料,因为是“兴趣所在”,所以不但不觉得累,还愿意花心思去琢磨。另外要特别感谢秋风先生和林猛先生,他们愿意花精力修改我刚入门的译文,指出各种问题,并且指明了很好的学习书籍和词典。回想这段经历,我最大的收获是,许多有意义也值得做的事情,一开始不可能带来明显的回报,甚至都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回报,但这不是拒绝投入的理由;另外,精当的指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自己可以少走弯路,迅速提高(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太赞同译言网之类的翻译社区里互相夸赞安慰的风气,没有批评和挑错,译者很难进步)。 但这些还只是开始,我自己翻译最大的收获,还数翻译《精通正则表达式》(第3版)。当时接这本书的翻译,也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70万字,500页的书往桌上一放,才感觉苦上心头。等到煎熬过去,真正完成,才发现最大的收获并非来自文字本身——技术书籍的语言比较简单,而且,今天看来这本书的译文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并非来自经济收入——《精通正则表达式》2007年面世以来,重印7次,我拿到的版税其实非常有限。让我意想不到的最大的收获在于,如何面对庞杂的任务,鞭策自己日复一日地去执行,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more…)

13 years ago

做翻译,我的几点建议

我以为,要做好翻译,以下几个方面,是很值得注意的: 首先,要有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 切莫以为能“大致看懂”原文,再查查字典,就可以做翻译了。我们做翻译,通俗点说是要“改换形式,传达相同的信息”,而信息在传导过程中必然会有损失,译者应当竭力避免这种损失:“断断续续”地听人说话,或许能大概明白意思,但这并不是说,原文的意思只需要“断续”的片段就可以表达,而且如果我们把这些“片段”再次表达出来,原文的意思就损失得更多,留下的也就更少了——结果,译文的读者只能接受到“片段之片段”,自然无法理解。 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要求译者能够基本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包括文章要传达的思想,单词的确切含义,结构的组织,以及“文字之外”的其他内容,譬如语气、双关、典故……这样才能保证译文读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原文的信息。当然,要做到这些很有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信息——至少要能感觉到:你或许不明白典故的来龙去脉,但至少要能判断出这里有一个典故,然后才有可能去弄清楚这个典故,而不是置若罔闻、视若无物。 缺乏英文阅读能力,译文也可能很通顺,但根本谈不上翻译,仅举两例: the longest bar(sell drinks)翻译成“最长的酒吧(卖饮料的)”。我们都知道,bar可以指“条、棒、酒吧、吧台”,原文作者也清楚这点,为了避免混淆,特地注明是“卖饮料的”,所以理所当然是“吧台”,翻译成“卖饮料的酒吧”,就是没有弄懂原文。 economics in one lesson翻译成“一个教训中的经济学”,仅仅从字面来看,这是算不上错的,但如果我们具备基本的英文阅读能力就会知道,真正的意思应当是“一堂课就能说明白的经济学”(“经济学一点通”更直白,当然这是后话)。 (more…)

16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