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在德国,感受俄乌战争(之三)

两年前我写过《在德国,感受俄乌战争》和《在德国,感受俄乌战争(续)》,到今天仍然可以收到朋友的反馈。所以这次,再写一些普通人的生活细节。 俄罗斯 Lilia, Lew 在遇到Lilia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跟俄国人有多么密切的关系。 Lilia是我们的对门邻居,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比较传统的德国人,虽然不会说英语,但人很友好,总是笑眯眯的。慢慢等我学了德语,跟她聊得多了,有一次她提起自己二十多年前来德国,我才发现她不是德国人。于是我问她是哪国人,她说了个地名,我听了半天,才知道是“西伯利亚”。有趣,她绝对不说自己是“俄罗斯”来的。 Lilia这个名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那是在讲述苏联红军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故事里。“莉莉亚”的意思是百合花,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的红军女战士,驾驶飞机勇敢投入战场,狠狠打击德国法西斯,最终血洒长空。没想到,几十年后,我在德国竟然遇到了Lilia,而且绝对不说自己从“俄罗斯”来。 (more…)

8 months ago

在德国,感受俄乌战争(之二)

注:本文写作于2022年8月23日。 几个月前我写了《在德国,感受俄乌战争》,有不少朋友感兴趣,还希望我继续补充。今天写点后续。 乌克兰 上一篇里我写了,因为大量乌克兰难民的涌入,本地出现了各种民间组织前往积极响应,身处求助群里看着层出不穷的求助和响应信息,一面对世界感到悲观,一面对人性感到乐观。 以前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总觉得结尾处的情节有些做作。辛德勒后悔说,如果自己不保留那根胸针,又可以多拯救几个人,不留念某件首饰,又可以多拯救几个人……当时我想,你想多救几个人就多救几个人,这不就好了嘛,为何还要事后来演这一出? 在求助群里呆了几天之后,我忽然理解了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安排的合理性,辛德勒只有在身处自己所拯救的犹太人中间,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只有在亲眼见证受难者的情况,破碎的希望、鲜活的苦难、绝望的哀号,所有这些生动摆在面前的时候,你马上就会懂得,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值得重视,每多帮助一个人,都可算是伟大的功绩。 这样的经历,大概是难得的人生体验。不过,也只要体验一次,就已经足够。 在这种体验之后,就是人性的乐观。 (more…)

8 months ago

在德国,感受俄乌战争(之一)

注:本文写作于2022年4月1日 一 战争爆发的时候,我正和新朋友Martin在聊天。 Martin是我新认识的朋友,也是做软件开发的,在德国出生,匈牙利长大,成年之后又回到德国。在网络上认识之后,发现我们竟然住的很近,而且都要在家带娃,所以约了到小公园一起见面聊。 Martin对战争的反应,大概可以代表欧洲普通民众,那就是“震惊,不可思议,完全出乎意料,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我到德国之前,想象的德国是这样的:严谨、精密、职业化、善于思考,同时,这些素质都具有很重大的军事意义——毕竟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嘛。等到了德国之后才发现,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不假,但现实的逻辑并不是顺延为“德国还很可能发动下一次世界大战”,而是“德国经过彻底反思,已经基本不可能再发动战争”。 (more…)

8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