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07

关于阅读的两点体会

1.阅读可以增长人的经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会面临选择,要选择,就离不开经验。许多时候我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经验,有了相应的经验,就不会那么茫然;如果经验丰富,往往能够“驾轻就熟”,如何选择,如何办事,就不在话下了。
积累经验,最直接的办法是亲身经历和体会,但这种办法存在诸多掣肘:速度慢不说,更主要的是,许多时候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譬如时空),完全无法“未卜先知”、也没有环境“实战演习”;结果就是,事到临头一筹莫展只能听天由命了。
而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突破这些客观的限制——最主要的,突破时空的限制,从百年之前的古人那里获知人类世代都要重新学习的道理,了解千里之外未曾遇到的各种情形,更可以参照他人在同样情境下的反应,反思自己过去的作为,迅速把自己武装起来。把这些经验储备起来,今后遇到情况,就能心中有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另一方面,书本也是迅速积累某方面经验的捷径。伟大的自由主义哲学家哈耶克敏锐地发现,人类社会,除了劳动的分工,还存在知识的分工(他所说的“知识”,也包括上面说的“经验”)。现代社会知识分工日益细化,多数领域的知识(经验)都浓缩积累在相应的文本之中,这些文本包罗万象、细致入微,甚至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你觉得自己睡眠太多,精力不好吗?有这样的书籍教会你如何提高睡眠效率;你面对简历一筹莫展吗?有这样的书籍帮助你分析简历中的技巧;你觉得初入职场对“潜规则”所知甚少吗?有这样的书籍(我并非推荐这本书,只是想提醒大家可以参考此类书籍)告诉你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书本大大降低了跨越知识分工领域的成本,所需要的,只是勤奋阅读的头脑,和能辨优劣的眼睛。

经验足够了,选择就不再盲目。

2.阅读(还包括学习)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行为

经济学将一般物品分为消费品(consumer goods)和资本物品(capital goods),资本物品的特征在于,它能够持续创造回报(income)。譬如果园,它的价值(现值)就是永无止境的回报,减去成本,通过利率折现得到的。所谓投资,简单地说,就是节省当前的消费,用于积累资本物品,以求将来更多的回报,或者说,换得更大的现值(当然,代价就是时间,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此处暂略不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许多人要花大价钱买书读书。除了嗜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是成本很低而回报很高的投资行为——虽然他们未必懂得其中的道理。举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很多好的技术书确实很“贵”,学起来也很花时间,但自习想想,其实投入金钱和精力来阅读,其实是非常划算的:真正学到其中的知识,你可能可以把之前1小时的工作缩短到10分钟来完成,这样“作用”一次就能节省50分钟,而知识发挥作用几乎是无成本的——也就是说,在你将来的生命中,可以无成本低节省出无数个50分钟!算算这样一年能节省多少时间,折算成你的薪水,再除以利率,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为翻译《精通正则表达式》的缘故,我用心读了《Word排版艺术》,昨天排了一本400页的电子书,也只花了不到2小时,格式齐整,版面清晰,这样省下的时间,用来玩,也会很开心的)
推而广之,其它领域也是如此,阅读除了能帮你省时间,还能帮你避免错误的决策,厘清事实的真相,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你把这些收益继续用于读书学习,又会获得更多更大的收益,就好象滚雪球一样……折算下来,绝对是不折不扣能带来高额回报的超值投资!

可惜的是,这样摆明了划算的买卖,许多人却没想明白。不过,这倒也情有可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必须得读点经济学,也就是说,阅读这回事,是有门槛的,你得先花时间认真读点东西,才能明白“阅读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行为”。
这一点,你可以叫它自洽,也可以叫它圈套:)

图书馆就是捉迷藏的地方

图书馆就是捉迷藏的地方,充满迷雾的森林,不同的人行同陌路,不同的知识道路却在这里聚拢、交汇又错开。除了藉由借书卡片追溯他人的生活,还有一种玩法。

图书馆的书这么多,检索这样方便,北京这样大,人这样多,相对来说,文化的消息又这样少。很多时候,你在某个不太知名的地方见到新书的推荐,去国图网站检索,发现书已经借出了,再看还书日期,一般就是整整一个月以后。

The Company里面,CIA的专家Jim说得那么肯定:(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不可能有这么多巧合!

说说我的英汉词典

学英语,词典是必备的,如果要学好,还得准备不止一本的词典。这些年来,我用过不少词典,下面简单说说吧。

金山词霸

最常用的词典。在电子阅读的时代,金山词霸一支独秀,远远超过了其它同类产品,但它也只是“还凑合”而已,很多解释不全,使用的时候,最好把《美国传统词典》排序到最上面。另外,金山词霸体积庞大,发音却着实差强人意,许多单词根本就是机器发音,无法忍受;而体积相同的国外同类型产品基本都有真人语音,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补充一点,金山词霸只适合凑合着看英文资料,要想学好英语、做翻译,靠它可是万万不行。

The Merriam-Webster Concise School and Office Dictionary

这是在旧书市上淘来的,二十块钱,非常好用。厚厚的一大本,分量却很轻,不少单词还有图例说明。在教室里复习G、T,看纸版的英文资料,不方便或不想用电脑时,这本词典是非常好的选择。

The Merriam-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这是在G、T论坛上大家广为推荐的词典了,因为附录里有全世界各国家/地区的列表,大陆很难买到(我能买到算是幸运的了)。非常好的词典,解释很全,很够用,电子版的带真人发音,听起来非常舒服。Thesaurus也很好,尤其是翻译时,查阅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原有单词的思维束缚,真正理解并表达原作者的意思。

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这本词典的主要特点在于,收录了大量的语料,对于每个单词,都给出了若干精当的例句,在我们造句和写作时,这本词典算得上一个得力助手。这本词典的解释偏英式英语,也提供了真人语言,只是第一次发音的响应速度比Merriam-Webster慢一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词典的中文版《柯林斯CoBuild英汉双解词典》,对于每个例句,都给出了中文翻译,我们在翻译文章时,查阅这本词典往往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譬如outlaw这个词,其它词典基本都解释为“宣布…为非法”,于是大家无一例外地翻译成“政府要宣布沿街叫卖为非法”,只有这本词典中会给出恰当的中文翻译——“政府要立法取缔沿街叫卖”。运用之妙,存乎于此。

英汉大词典

中文辞书中当之无愧的权威和佼佼者,美誉无数,由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主编,初版于1993年,最近新出了第二版,“共收录词条二十二万,示范典型,举一反三,译文通达,承载大量语法、语用信息,兼顾学习型词典特征和百科信息”。
这本词典无需多言,“就是好来就是好来就是好”,我还写过一篇blog,可供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解版)

这本词典,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小学、中学时老师多半会指定必须准备一本。最新的已经出到了第五版,不过我鼎力推荐2002年增补本,因为它是汉英双解的。
李笑来老师提到,金山词霸2007版去掉了2006中一个有用的功能:全文检索

过去我们只有印刷版字典的时候,经常面临的一个窘境是:
“居然”应该用英文如何表达呢?显然我现在在汉英词典里查到的“actually”不是合适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记得前些天我在同样这本字典里看到的一个英文例句的中文译文中就有“居然”二字,可是,我记得那个英文例句里肯定用的不是“actually”……
可是,怎么也想不起那个例句究竟在哪里了?——倒霉!”

类似的问题,我也遇到过:“原来”这个单词,到底该怎么表达呢?
“原来”本身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起初,未经改变的”,譬如“他还住在原来的地方”;另一种是“发现了真实情况”,譬如“原来是你”。
可是,去一般汉英词典中查“原来”,一般只会得到formly、originally这样的解释,真是急死人!有了这本词典,你就能知道,第一个句子翻译为“He still lives in the same place”,第二个句子翻译为“So it’s you”。
另外,像常见的成语、谚语,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翻译:“车到山前必有路”就是things will mend in the end,很省事吧!

书摘:Strangers to Ourselves

囫囵吞枣地,看完了Strangers to Ourselves。之前没有太多的积累(对心理学的了解基本来自于大学时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细节肯定照顾不到,不过也因为对什么都新鲜,也留了个大致的印象。

书中实用性的技巧讲解不多,更多的是通过试验和现象的分析,讲解潜意识的特性、表现、与意识的关系和作用规律。读过此书,能稍微了解,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潜意识在发生作用,什么时候意识在发生作用,二者之间大致是怎样的关系。实用点的知识,大概就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怎样判断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是否受了其它不相干因素的影响(当然了,这样的判断也只能做个大致的参考,况且还有许多约束条件)。

最后一段很有点意思,摘抄在这里(实际上这段话让我想起另一本书,《影响力》):

If we are unhappy with our self-views, there are things we can do to change both our story and our adaptive unconscious. It is not easy, and not many of us have the talent and fortitude of novelists such as Marcia Muller and Sue Grafton, who forged themselves into the image of heroines they created in novels. Little steps can lead to big changes, however, and all of us have the ability to act more like the person we want to be.

Strangers to Ourselves

F.A.哈耶克一直很鄙夷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也就是一切都要以理性来审视,一切都要以理性来裁量的做法,因为哈耶克认为(并证明了),人类文明中的许多东西,是“理性不及的”。
我赞同哈耶克的看法,“理性不及”确实存在,譬如潜意识(Unconscious),就是如此。

Timothy D. Wilson的Strangers to Ourselves: Discovering the Adaptive Unconscious,就是详细讲述潜意识的书:潜意识虽然无法用理性来分析,但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帮我们发现和过滤各种信息,整理我们的感觉,解读各种符号和意义,做出评估和决策——进而,影响我们的理性生活。也正是因为潜意识发挥着这些作用,我们不能凭借理性的内省(introspection)来对待潜意识,更可行的办法,似乎是潜意识的作用结果——外部行为,来观察和感知发生作用的种种潜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运用潜意识,安排自己的生活。本书值得一读,此其一。

而且,好的作者,往往能够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读者不需要刻意的梳理,就可以很自然地接受,而Timothy D. Wilson无疑具备这种特性(我甚至都怀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是否就运用了关于潜意识的若干原理和规律)。本书值得一读,此其二。

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书中的各个论点,大都有心理学试验的结果作为支持——这些精心准备的试验,本身就很值得玩味。本书值得一读,此其三。

总的来说,这是本值得一读,而又妙趣无穷的书。

唐德刚

对唐德刚的最初印象,来自《一寸河山一寸血》,屏幕下方的介绍是“唐德刚 历史学家”:古稀老者,西装革履,精神矍铄,满面笑容地对着镜头说“所以我说老总统啊,老总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片中采访的人物太多,不过这个“历史学家”说的话,倒是与众不同,这就是我的最初印象。

后来慢慢知道,原来老人家来头还真不小,哥大哲学博士,胡适先生的弟子。但是,究竟写过什么著作,还是不清楚。

再后来,大陆有他的书出版了:《袁氏当国》、《史学与红学》……,古朴风格的装帧,名字却这么“古怪”,售价也不菲(至少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就没留意。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那本著名的《晚清七十年》,稍稍翻了几页,爱不释手,那种纵横捭阖、流畅洒脱,却又不乏深刻的中文文笔,是之前未曾遇见过的。

上周从国图借了《胡适口述自传》,两天看完,忽然有些怪异——感觉唐德刚的注释比胡适的自述更加有意思,视野更开阔,评论更客观,看问题也更有深度。天哪,难道是我读错了?直到上网搜了搜,才发现,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自唐德剛的《胡適口述自傳》問世以來,他為此書每一章寫的「註釋」,產生「買櫝還珠」的奇特現象,傳與註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甚至有人認為,就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而言,註釋部分的份量還遠遠在傳文之上。

这次借来《书缘与人缘》,自序里有一段,印象深刻:不过笔者渐入老境之时,数十年国仇家难的煎熬和千百卷中西典籍的浸润,以及半辈子教读异邦、心怀故国的感慨,发而为文,也不能说没有发愤之作。只是我祖国文明深厚,当前世界学问无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终日恓恓惶惶,追随群贤,日夜进修之不暇,何敢以愚者点滴之得,故步自封?
所言非虚。

P.S.
历史迷唐德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上)
历史迷唐德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
历史迷唐德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