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i谈工作

“百度公关一号位”,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璩静的闹剧(我称之为“闹剧”,我想不为过)就这样结束了,没头没脑地来,莫名其妙地去,只留下一地鸡毛任人评说。 然而在我看来,很多的评说也未必在点上,甚至与闹剧本身同样离谱,实在是可惜。所以,哪怕可能被戴上“蹭热点”的帽子,我仍然想多说几点。 一、自以为是的“我没犯法” 整个事件中,最让我觉得好笑的就是璩静洋洋得意地自称“我没有犯法”,许多网友也一致认定“她这么说没犯法,所以你不爽,要么忍,要么滚”。 要知道,法律之所以是法律,就在于其结果是确定性的,是对所有人一致的。所以,非专业人士,自己说自己“没有犯法”,其实是相当可疑的。 我注意到,在虎嗅网的报道《很多年后,百度副总裁还会记得这个五一节》中,已经有多位法律专业人士明确表示,璩静的若干说法已经涉嫌违反劳动。 (more…)

8 months ago

在德国, 全远程+共享空间办公,是什么体验?

注:原文发布于2023年1月16日 到1月份为止,我已经体验了几个月的全远程+共享空间办公了。有不少朋友听说之后很有兴趣,问我到底是什么感觉,所以我简单介绍下个人的体验。 背景 2019年末、2020年初开始在全球流行的Covid-19对远程办公来说,绝对是黑天鹅一般的存在。因为疫情导致的社交隔离措施,极大影响了各大公司的正常运转。 所幸,IT类公司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只要求员工“面对屏幕编程”,不必亲临现场。所以,许多IT公司也谨小慎微地开展了远程办公的试验。 从我所知道的结果来看,不少美国公司并不特别喜欢远程办公,比如Google,一旦社交隔离措施有所放松,就忙不迭要求员工回到办公室,盖因为公司认为远程办公严重影响合作效率。 与此相反,不少德国公司反倒是逐渐适应了远程办公的节奏,纷纷降低对员工“到办公室上班”的要求,许多公司甚至可以支持百分百的远程办公。 这里要提到的是,德国公司说的“远程办公”往往是货真价实的“远程”,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家和办公室在同一个城市,只是不用去办公室”而已。 因为德国IT行业缺人严重,而且许多德国公司并没有那么“互联网”,而是依托实业开展业务,所以据我所知,目前不少公司非但没有裁员,反而都在大力招人。 (more…)

10 months ago

投简历的四千次与改简历的三十天

最近看到不少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在问找工作的事情。没错,这个时节确实很难找工作。 以我的经验来看,找工作难这回事,从来都是“只有更难,没有最难”。差不多二十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大家就说自己是“史上最难”。那正是大学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找工作的大学生多了很多,当时已经没有“包分配”了,只有“双向选择”;在这之前,2001年.net泡沫破灭,科技公司一蹶不振;而且那时候房价还没有暴涨,如果赶上个好公司,靠自己赚钱在北京上海买房并不是难事…… 但是,偏偏我们就赶上了那个倒霉的时节,称为“史上最难”并不夸张。 但是后来再看,又会觉得自己还算幸运。06年互联网的热潮又起来了,那几年当时北京上海的房价虽然贵,但家里咬牙支持也还是买得起,再加上互联网招聘逐渐流行,不用再去挤人山人海的“骡马大会”…… 可以说,“史上最难”每隔几年就出现一次,而且每次都刷新记录。 后人在翻看历史的时候,看到的往往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还可以感慨抒情;而身处其间的个人,感受的常常是流离飘零的无奈命运,唯一能做的就是打起精神应对——据说,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命运本不能全由自己选择。 (more…)

5 years ago

大公司,小公司,职业生涯,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

最近,老友右军的《技术琐话》对两篇文章做了不少讨论。其中一篇讲的是“BAT出来的员工去小公司不能胜任”,另一篇讲的是“小公司的全栈技术总监去大公司求职受挫”。看起来,无论供职于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不能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一张保票,也不能成为求职的金字招牌。 那么,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到底如何?如果对下一份工作有期望,是否要特别偏重大公司或者小公司? 我的答案是:这类大而化之的问题,如果想找一个简单答案必然是徒劳。若不能进行细粒度的具体分析,结论多半是站不住脚的。 如何进行细粒度分析呢?简单说,起码可以分四种情况来讨论: 小公司喜欢什么样的大公司员工? 小公司不喜欢什么样的大公司员工? 大公司不喜欢什么样的小公司员工? 大公司喜欢什么样的小公司员工? 恰好,这四种情况我基本都近距离观察过,下面就来详细说说。 (more…)

5 years ago

远观“网易裁员”事件

最近网易裁员的事情成了热点,有读者留言说希望我谈谈。为了不拂大家的好意,我决定勉为其难,远远谈谈。 为什么是“远远”谈谈? 第一,我没有太关注此事,而且如今调查报道缺失,很少像以前那样看到有公信力的媒体和记者去核实各方情况,所谓的报道绝大多数都是观点,而不是事实;第二,我距离很远,距离事发地超过一万公里,时差七小时,对热点的感受不强烈(最近几天我更关注的是德累斯顿的宝物失窃新闻);第三,因为不了解情况,我也只能讲讲自己和朋友经历的故事,然后提供某些观点。 (more…)

5 years ago

软件工程,“我们不一样”?

“软件工程”是个老话题了,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名不副实的“软件工程”》,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回头看,当时更多的思考还是在“软件工程”本身。我们完全可以把讨论的范围扩得更大一些:“软件工程”和“工程”有关吗?如果有,到底有多大的关系?(这里的“软件”泛指IT的各种开发,不存在“软件”和“互联网”的分别。) 不要以为这些问题很好回答。在大学里,“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到底属于理科还是工科?似乎一直没有明确答案。到了社会上,一说起“计算机/软件”,很多人都觉得它既不同于文科,也不同于传统的“工程”(硬件)。 那么,“软件工程师”和“程序员”究竟有什么区别?似乎一直也没有人说清楚,只是名称不一样。就我所知,不少搞软件开发的人认为,软件是全新的领域,应当有全新的知识体系和工作范式,所以学校教育根本没啥用。甚至,有些人在内心看不上传统的工程人员,认为那都是“夕阳行业”的过时经验。 “软件工程”真的有这么特殊,可以大喊“我们不一样”吗?中国历史上有过“白马非马”的辩论,“软件工程”和“工程”之间也是这种关系吗? 下面结合软件工程,讲几个“传统”工程的故事。如果你也好奇“软件工程”和“工程”的关系,相信可以得到启发。 (more…)

6 years ago

Google Plus的诞生,Facebook的禁闭

前一段看到消息说Google Plus要关闭了,许多人才想起来Google还曾经有这么一个社交产品,并且很是热闹了一阵,我也是一样。Google Plus一度被寄予厚望要挺进社交的腹地,直面Facebook,结果终于失败了。Google Plus到底做得如何,许多人都有过体验。但是Facebook是如何应对的,未必有多少人知道。 恰好前段时间我读到了Facebook前员工Martinez的书,Chaos Monkey: Obscene and Fortune and Random Failure in Silicon Valley。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到了Google Plus发布时Facebook的Lockdown(禁闭)应对,非常有趣。根据这本书的介绍,我再查了些资料,就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more…)

6 years ago

阿里巴巴有没有文化?这是个伪命题

“阿里巴巴有没有文化?”,这是个伪命题。小到家庭、社区都可以说有自己的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基本没有办法组织协调一群人行动。所以,许多对“有没有文化”的探讨,其实真正关心的是“这种文化好不好?”,“我们是不是看得上这种文化”。然而一旦涉及“好不好”、“看不看得上”,讨论的就不再是事实问题,而是价值问题。要做价值判断,当然众说纷纭。 我一直希望谈谈企业文化的话题,也在拉拉杂杂地写,和朋友讨论,总没有成形。前两天骆轶航的《阿里巴巴的孤独进行时》视角挺有意思,干脆趁这个机会把已经写的发出来。 (more…)

6 years ago

从Excel到微服务

Excel很老,Excel很土,Excel一点也不sexy;微服务新,微服务很潮门,微服务很高大上。那么,Excel和微服务有什么关系? (more…)

8 years ago

从Uber性骚扰,到IT祛魅

自从滴滴打车和Uber中国合并之后,Uber似乎很久没有进入过我们的视野了。不过就在前几天,它再一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可惜的是,这次Uber成为焦点不是因为正经业务,而是因为性骚扰。按照女当事人Susan J. Fowler在自己博客上的说法,她2015年加入Uber负责SRE的工作,入职第一天她的上司就对她进行明目张胆的性骚扰。当然这还不是最火爆的,最火爆的是,当她选择向更高级领导和HR投诉时,得到的答复是“这个人绩效很棒,惩罚他并不是好的选择”。于是这位当事人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其它团队,要么继续工作,但可能被上司在绩效评定上穿小鞋。 (more…)

8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