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就听说《园丁与木匠》是关于育儿的好书,但一直没开始读。最近终于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属于“拿起就很难放下”的类型,加班加点读完,收获不少。 关于这本书的价值,已经有许多书评讨论过了,所以我想略过微言大义、长篇大论的叙述,谈谈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打动我的三点细节。 第一,儿童的学习方式 小孩子觉得拧螺丝很好玩,想自己动手拧一颗螺丝。于是,他打开了工具箱,对着琳琅满目的工具,他不知所措。一会儿摸摸钳子,一会儿试试扳手……这时候,旁边的父母应当怎么办? 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大概会直接告诉孩子,“亲爱的,你应该用螺丝刀,来,我告诉你”。耐心一点的父母,大概会潜心观察一段孩子的举动,再设法“引导”他到正确的工具上来。在父母眼里,孩子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对正确答案,所以做各种尝试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在错误的路径上摸索太久,浪费时间”,应当“迅速识别出正确的答案”。 无论父母有多少耐心,在他们眼里,孩子找到拧螺丝的工具的过程,都是个“不断接近正确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孩子就越“聪明”,或者说“学习效率”就越高。 (more…)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最近读的一本书,台湾大学教授蓝佩嘉女士写的《拼教养》。 书的题目看起来很狰狞,其实是“慢工出细活”的结果。蓝教授经历了三四年的田野调查,对四所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做了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最后写出了这本书。“拼教养”的“教养”,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教养”的意思,而是指对孩子的教育和养育。而一个“拼”字,恰恰反映了父母在其中的无奈处境。 初读这本书一定会感到熟悉,似乎只要是华人集中的地方,画面大同小异。只不过,在海峡这边叫“教育内卷”,在海峡那边叫“拼教养”。 那么,教养具体是怎么“拼”的呢? (more…)
2022年我看了不少书,解开了不少困惑。不过印象最深的,也是感慨最深的,还属何兆武老先生的《上班记》。 今天提起何先生,年纪大一点的读者大概记得他翻译过好几本西方经典,我印象最深的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里面许多篇章至今还能背诵。另外还有些短的薄的译作,也堪称经典,我至今仍然记得当年读何老翻译的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时的震撼: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何兆武译 年纪轻一点的读者大概看过他十多年前出版的《上学记》,里面详细回忆了他称之为“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也就是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岁月。 (more…)
我喜欢听的中文播客不多,其中就包括《随机波动》和《忽左忽右》。 《随机波动》是“三位女性文化人主持的泛文化类播客”。虽然有人反映听起来有点烦,主持人很“作”,我倒不这么看。对我来说《随机波动》很新奇,它提供了不少来自女性的视角和体验,许多是我之前不知道,甚至知道了也忽略的。不管你觉得她们说的有没有道理,起码都是一个“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变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过程。 且举一例。之前在作家荞麦作为嘉宾出场的那一期里(参见《普通婚姻的四重困境》),我听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一对男女有过共同的感情经历,多年之后,男人给女人发一条问候的信息,这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这似乎意味着开启女方尘封的记忆,引发若干遐想和感怀,甚至再续前缘。 但是大多数时候,这恐怕只是男性的自作多情。因为女方可能认为很莫名其妙,“你为何要联系我?”,“噢,好的,你发了一条消息给我,仅此而已。”其实是一回非常简单的事情。而普通人之所以“一般来说”这么认为,恰恰是长期以来基于男性立场的写作塑造了大家的认知。 如果说《随机波动》通过提供关于体验和感受来深化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那么对比之下,另一档播客《忽左忽右》就明显带有男性认知的色彩,它强调的是事实、理论、逻辑,这也是我们熟悉的“知识”和“文化”。 正因为如此,当《忽左忽右》的最新一期,题为《男性的局限在于看不见女性的价值》,通过解读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的小说《鄙视》来谈男女关系的时候,问题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了。 事实证明,《忽左忽右》的解读相当精彩,两位嘉宾老师的发言也给人相当多的启发。恰好,我最近也读过了《鄙视》,借这个机会,我结合这期节目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more…)
布拉格号称世界上最漂亮的几个城市之一,已经有无数的照片来印证了。不过布拉格也不是只有美景,还有若干“不那么美”的景点,同样值得参观。最近我去布拉格,就参观了海德里英雄纪念博物馆。 如果你看过电影《类人猿行动》,大概知道这个故事。不过不管你有没有看过,读完下面的内容都应该有收获。 (more…)
最近,我读完了Bill Kilday回忆Google Maps前世今生的《Never Lost Again》,觉得这本书相比各种“精益创业”的教材毫不逊色,而且更引人入胜。 出于兴趣,我又查证了不少资料,写了一整篇Google Maps的故事,下面是第一篇。 (more…)
如今大家都知道Google Maps,但是你知道Google Maps的“前传”吗?它并不是Google内部的项目,而是Google收购来的,在那之前,Google并没做出过什么地图相关的成果。而被Google收购来做Google Maps的Keyhole已经成立了5年,经历波澜起伏,业务做的有声有色。 最近,我读完了Bill Kilday回忆Google Maps前世今生的《Never Lost Again》,觉得这本书相比各种“精益创业”的教材毫不逊色,而且更引人入胜。下面我按关键词的形式,简单讲讲Keyhole的故事。 (more…)
早上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跟我说:“上次你推荐的《信息简史》和《知识的边界》两本书,我觉得很不错。” 这条消息让我比较差异,首先我并没有“推荐”过这两本书,只是在公众号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其次此人学历不高,是个生意人,经常生意忙得不可开交。就这样一位朋友,竟然会在一个周末的早上告诉你,他读完了你提到过的《信息简史》和《知识的边界》。而且我知道,下次见面的时候,我们一定可以聊很多有关的话题,就像之前夜里一边飞驶在沪杭高速上,一边聊科斯定理一样。 (more…)
《资本的秘密》是最近一位读者朋友向我推荐的(这就是写作的好处,所以我说《写作是一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很奇怪,这本并不诞生在互联网时代,也不研究互联网的书籍,却能加深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丰富我们对互联网的想象。 纵观全书,作者希望解答的关键问题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人民也拥有大量的资源甚至资产,却谈不上富裕,反而深陷贫困呢?有人说这是历史的问题,有人说这是文化的问题,有人说这是企业家精神的问题。但是《资本的秘密》的作者认为,这是资本的问题。资源、资产,都不等于资本,资本必须要“具有某种增值的经济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必须能够释放出来。否则,再丰富的资源,再珍贵的资产,都不算资本。要释放资本的经济潜能,就必须确定资本的所有权——这是一整套制度和安排,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纸文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