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怎样翻译更地道:译者一定要多走一步


很多人都对外国的教材颇有微词:一个简单的东西,翻来覆去地讲,生怕不明白,很麻烦。没错,这样确实很罗嗦,但罗嗦并非没有意义,这是因为作者为广大读者(而不是某一个读者)考虑,多走了好几步,这样才能照顾到大部分读者,真正传授知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翻译,译者相比读者,也一定要多走一步,这个道理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典故的翻译。

所谓典故,就是文章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者有来历的词语。译者对典故的处理,需要照顾两方面:一方面要能够识别、准确理解原文中的典故,这需要语感、知识积累和运用搜索引擎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能把典故的意蕴传递给读者,毕竟,原文与译文是不同的语言,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中,不能奢求读者理解原作文化中的典故。

举个例子吧,有这样一句译文:

我们需要的是切合实际的认知,绝不是某人从山顶上带下几块石碑上刻着的真理。

大略地看,能看明白它的意思,顺带也能猜出,后面半句话,说的是不能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但读者多半会有疑惑: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生搬硬套”,而要说“某人从山顶上带下几块石碑上刻着的真理”呢?

如果读过《圣经》,就会知道原作指的是十诫的故事:摩西带领以色列民众出埃及,在西奈山上,耶和华用四十天工夫,对摩西吩咐了十诫,并把十诫刻在石板(《圣经》中译作“法板”)上。
如果译者仅仅守住原文,读者多半会莫名其妙,即便看明白,思维也有梗滞。如果译者多走一步,把“石碑上刻着的真理”改为“石板(这里翻译成“法板”就失却了原有的调侃味道)上记录的十条神的诫律”,梗滞就会少很多;如果愿意再多走一步,可以添加译注,简明扼要地介绍十诫的故事。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才舒服,理解起来才顺畅。

再举个例子,有这样一句译文:

项目一定要有项目经理和一套管理机构,好像奥地利军队一样。

我看的时候非常迷惑:项目一定要有项目经理和一套管理机构,当然很好理解,但为什么要“像奥地利军队”一样?仅仅说“像军队一样”不行吗?估计这里是一个典故,但译者没有处理好,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里有个典故。上网搜索Austrian Army,才知道一般指的是拿破仑时代的奥地利军队,相比其它国家的军队,奥地利军队组织严密、战斗力极强。这样一来原文就不难理解了,“好像奥地利军队一样”是作者所做的形象比喻,用来加强效果。可惜,译者没有多走这一步,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迷惑。

最后说说章前引文的问题。外国许多作者都喜欢在每一章最开头来一句引文,这是翻译中的难点。因为引文往往与该章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又有所联系——如果引文有通行的译本(例如《圣经》),则可以直接采用;否则,译者只能多走几步,首先通读整章,再回头仔细揣摩引文,悉心遣词造句,尽力在译文中还原联系。

还是举例说明:我翻译的《技术领导之路》的结语,作者温伯格希望劝说想要成为技术领导的读者摆脱迷恋,真正想明白关于自己的事情,章前的引文是这样的:

I have now reigned about fifty years in victory and peace, beloved by my subjects, dreaded by my enemies, and respected by my allies. Riches and honors, power and pleasure, have waited on my call, nor does any earthly blessing appear to be wanting for my felicity. In this situation, I have diligently numbered the days of pure and genuine happiness which have fallen to my lot: they amount to fourteen. O man, place not thy confidence in this present world!
—Abd-el-Raham
(912-961 A.D.)

这段文字,如果是普通正文,把意思翻译出来即可,但作为引文,讲究就要多一些:第一,要让读者知道,这是国王所说的话;第二,作为引文,不能太过平淡;第三,最后的place not thy confidence,其实就是正文说的“迷恋现状”。把握这三点,仔细推敲之后,我是这样翻译的(感谢Milo Yip的提醒):

本王治下,五十年来尽是胜利与和平。臣民拥戴、敌人畏惧、盟友敬重。财富与荣耀、权力和欢愉,只待我召唤;我的幸福,无需任何现世的祝愿。此刻,我把自己纯粹而真切的幸福时光细细数来,不过十四天而已。噢,人哪,万不可贪恋眼前的世界!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912—961 A.D.)
译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891—961年)是西班牙科尔多瓦的第八位埃米尔(912—929年)和第一位哈里发(929年起)。后倭马亚王朝(即白衣大食) 最伟大的统治者。他的称号是安•纳赛尔,意为“常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