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技术沙龙:大型网站的Lucene应用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beta技术沙龙:大型网站的Lucene应用


beta技术沙龙越办越有意思了,上次错过了阙宏宇的mod_cache(还有关于线程进程的讨论)就很可惜,这次关于Lucene的演讲,是无论如何不应该错过了。

到目前为止,全文检索已经完全不算高技术门槛了,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里面写:“今天,任何程序员,都可以很容易地构造一个全文检索应用”。是的,全文检索的基本原理大家都知道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实践。我见过纯粹自己开发的,具有AS(Advanced Search)、BS(Basic Search)、DI(Digest)等结构,“像模像样”的全文检索架构,不过应用更多的,却是在开源项目上完善、定制而来的,Apache的Lucene就是众多开源全文检索项目中,名气最大、资格最老、应用也最广泛的一个。本期beta技术沙龙,讲的就是大型网站中lucene的应用,主讲人是手机之家团队的唐福林(“手机之家”总是有些东东来共享,比如上次的DAL,这真是不错)。

众所周知,用Lucene构造一个“索引-查询”的应用是非常简单的,搭好环境,参照(修改)示范代码,很容易就可以成功。但是,要构造一个真正大规模、稳定、可靠的应用,就不说这么简单。程序的编写、模块的分布、架构的设计,都有许多费心思的讲究。按照PPT提供的数据,手机之家目前的Lucene应用,采用的是Lucene 2.4.1 + JDK 1.6(64 bit)的组合,运行在8 CPU, 32G内存的机器上,数据量超过3300万条,原始数据文件超过14G,每天需要支持超过35万次的查询,高峰时期QPS超过20。单看这些数据可能并没有大的亮点,但它的重建和更新都是自动化完成,而且两项任务可以同时运行,另一方面,在不影响服务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更新数据(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则优先保证可用性,延迟更新),其中的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

演讲的主要内容都PPT里,非常丰富,我就不再赘述了。要补充的是,这份PPT做得非常清楚,需求-目标-进度-设计-上线-测试-上线,整个流程非常清楚,给出的数据同样非常精当,我想,这也反映了手机之家团队的开发规范。

因为对Lucene的使用稍微有些经验,我在这里补充几句,权当狗尾续貂:

  1. 在大规模的应用中,Lucene更适合用于狭义的“搜索”,而不应当负责数据的存储。我们看看Lucene的源代码也可以知道,Document和Field的存储效率是不够好看的。手机之家的团队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的办法是,用Lucene存放索引,用Memcache + Berkeley DB(Java Edition)负责存储。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小了Lucene的数据规模,提高了程序的效率;另一方面,这套系统也可以提供某些类似SQL的查询功能。实际上,Lucene Project自己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Store中新增了一个db选项,其实也是利用的Berkeley DB。如果仅仅用Lucene存放索引,而不存放Document,并且合理配置,一台机器可以支持几十G甚至上百G的索引;如果需要用Lucene存放索引,最好在读取时使用FieldSelector,只读取需要的Field,如果使用恰当,性能会有10%左右的提升。
  2. 在大规模应用中,Cache是非常重要的。PPT中也提到,可以在程序提供服务之前,进行几次”预热“搜索,填充Searcher的Cache。据我们(银杏搜索)的经验,也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再提供针对Document的Cache,这样对性能有较大的改善(同一个JVM内部的Cache,速度更快一些)。Lucene自己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2.4版本中提供了Cache,并提供了一个LRU Cache实现。不过据我们测试,在极端情况下,这个Cache可能会突破大小限制,一路膨胀最后吃光内存,甚至从网络上找的许多LRU Cache实现在极端条件下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反复检查程序的逻辑都没有问题),最终自己写了一个LRU Cache,并修改多次,目前来看是稳定的。
  3. 在编写Java服务程序的时候,记得设置退出的钩子函数(RunTime.getRunTime.addShutdownHook)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许多Java程序员都没有这种意识,或者有,也只是写一个finalize函数,结果程序非正常退出时,可能造成某些外部资源的状态不稳定。拿Lucene来说,之前的IndexWriter是默认autoCommit的,这样每添加一条记录,就提交一次,好处是如果中断,则之前添加的记录都是可用的,坏处则是,索引的速度非常低。在新版本中autoCommit默认为False,速度提升明显(我们测试的结果是,提高了大约8倍),但如果中途异常退出,则前功尽弃。如果我们添加了退出的钩子函数,捕获到退出信号则自动调用writer.close()方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4. 目前的Lucene是兼容JDK 1.4的,它的binary版本也是JDK1.4编译的,如果对性能要求比较高,可以自行下载Lucene Source Code,用更新版本的JDK编译出.jar文件,据我测试,速度大约有30%的提升。
  5. 如果对并发的要求较高,可以考虑采用多IndexSearcher的技术,也就是在一个应用服务中,开启多个IndexReader(可以对同样的索引开启多个),每个IndexReader再生成一个IndexSearcher,将这些Searcher放在一个“池”里头,给搜索请求调用。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并发的性能,代价是在写程序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一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P.S. 据我观察,国内公司内部的项目,一般取的名字都中规中矩,以’er’结尾的比较多,多是Indexer, Crawler, Layer之类。好像很少有外国那种“天马行空”的奇特名字,譬如Hadoop(这是一个“没来由”的名字)、Lucene(这是个少见的姓)。国内我接触过不多,以前抓虾有个重要的DB叫tudui(“土堆”),目前银杏有个项目叫LaserTank,都是跟实际用途毫不相关的,印象反而深刻。

Yurii

Recent Posts

德国育儿经验:家长需要和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3 months ago

忆孟繁超老师:他从来没有给我上过一堂正式的课,但我永远都是他的学生。

我本来是不应该认识孟老师的。 2001年,我在寝室夜谈里第一次听到孟老师的名字。当时有同学说“公共选修课的《法学概论》讲得真好,那个老师叫孟繁超”,开始我不怎么在意,慢慢才发现这么说的人还不少。那个年月网上的资料正丰富,出版管制也不那么严格,刚进大学不久的我正自由自在地看得过瘾,心想“大学里的法学概论讲再好,能讲些什么,还不是教科书上老一套”,所以这种课,不听也罢。 但生活就在这么奇妙。那年冬天,有天中午我吃过饭正准备午睡,忽然有人敲门问“计算机系有位叫余晟的同学在这里吗?” 大中午的谁会来找我?我正好奇这个问题,门一推开就有同学喊“孟老师,孟老师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孟老师,中年人,国字脸,身材高大,打扮很精神,披在身后的深色大衣让我一下子想起电影里的斗篷。他笑眯眯地说“你是余晟?听同学说你搞电脑很厉害,我家的电脑坏了,想请你去看看。” (more…)

3 months ago

“历史照进现实”,这似乎不太现实

中国人大概都对历史有一些特别的偏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历史首先是文化的象征,一个人“懂历史”,基本等于这个人“有文化”;历史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哪怕考古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五千年文明”的说法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 不过等我长大之后才发现,这种偏好大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历史看起来有种道德的意味,因为我们从小就熟悉“以史为鉴”的智慧,也熟悉各种“历史的选择”:每当我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困惑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历史——而不是先贤的智慧中——中寻找解答。找到曾经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就可以预言未来的结局。 于是乎,失望也好、困惑也罢,总归会有光明的未来,历史总会给我们支撑的信念。 我曾经很相信,熟谙历史是种智慧,而且是深层次的智慧。但是看得越多、经历得越多,我就越觉得,这很难称之为“智慧”。 为什么? (more…)

3 months ago

无人出租车,是技术进步的一粒灰,还是普通人头上的一座山?

“无人出租车要来了”。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出租车,眼看就要在国内多个城市成规模运营。 熟悉IT的人都知道,IT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大规模扩展时边际成本极低”。在软件时代,微软开发的Windows,多卖一份的成本只是多刻录一张光盘而已。在无人驾驶时代,从10辆车到10万辆车的成本,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换句话说,一旦模式“跑通”了,就可以迅速大规模铺开。无人出租车的大规模应用,也是“指日可待”了。 只不过,新技术这一次似乎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反而引起了很多争议——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推广,会不会影响广大出租车、网约车车主的收入甚至生计?如果是,这样的技术进步,真的是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相差迥异的答案。 按照我的观察,许多人对此是相当乐观的。理由在于,“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虽然有阵痛,最终都创造了更多的新岗位”。既如此,无人出租车短期“看似”抢了许多人的饭碗,但也只是短期的“阵痛”而已。看看历史,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良,汽车的诞生,无不证明了“阵痛说”的正确性。 坦白说,这种观点我是怀疑的。 (more…)

3 months ago

回国感受: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因为小朋友放暑假,近期带小朋友回国待了几个礼拜。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所说的: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我第一次突出意识到这点,是在上海下飞机乘地铁。当时我们乘的直梯就要关门,远远看见有个年轻小伙子跑过来,我连忙按住开门按钮,并招呼他”别着急,慢慢来“,等他进了轿厢才关门。本来我以为大家起码会打个招呼,露个笑脸,因为我已经习惯如此,但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进来之后对我们完全视若不见,自顾自掏出手机,盯着看得入迷。 我继而发现,不管是在电梯里,站台上,还是车厢里,虽然四下里都是广播”请扶好站稳,抓好扶手,不要看手机“,但是似乎人人都盯着自己的手机。年轻人在打手机游戏,年纪大一点的在滑各种小视频,还有不少人在聊天软件里打字如飞……对着屏幕的表情都很生动,可是一旦抬起头来,似乎马上又换了个人。 后来又有一次,我乘地铁的时候,因为比较拥挤,一个小伙子倒退时踩了我一脚,他大概意识到了,很快把脚挪开,脸上闪过一丝不安,马上又恢复正常,我也没有计较。不幸的是,过了十来分钟,他又踩了我一脚,同样是先有一点不安,很快又恢复正常。 这次我忍不了了,于是我开口告诉他:“小伙子,你已经踩了我两脚了。” (more…)

3 months ago

First name, last name, middle name,浅谈外国人名

前几天,国内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原来是乌克兰F-16坠落,飞行员丧生的新闻。我本来以为他要讨论此事的真假和原委,他真正的问题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新闻里说,飞行员叫阿列克谢·“月鱼”·梅斯,对应原文是Alexei “Moonfish” Mes,为什么会有人把“月鱼”写在自己的名字里,而且还打引号。 之前看新闻,乌克兰还有一个著名的飞行员叫安德烈·“果汁”·皮尔希科夫(Andrii “Juice” Pishchykov),怎么“果汁”也是正式的名字? 未必Moonfish和Juice之类,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这堆问题看的我有点想笑,因为自己以前也很苦恼外国人的名字,只有在国外长期生活,才逐渐搞清楚这其中的名堂。所以,除了解答朋友的问题,我也把自己的解释写下来,搞清楚两个最不容易理解的点,就不会对外国人名有那么多问题了。 (more…)

3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