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告诉我们,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获取资源必须付出代价,越重要的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高。
而人,会根据代价的不同,挑选适合自己的资源,同一样资源,对不同个人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人所需要的资源,甚至是“必需品”,也是不同的。看过一个对美国人的调查,大家虽然都觉得油价高是个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个问题,但是,“我实在无法想象没有汽车的生活”、“汽车难道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吗?”。是的,美国人均收入高,汽车又便宜,消费的代价低,汽车理所当然成了美国生活的“必需品”。
看到这,可能有人要说了:照你这么说,无需代价的资源,就对人类基本没什么价值吗?阳光、空气和水,对人类没有价值吗?怎么没见到付出代价?这个反驳看似有理,其实大谬不然:盖房子,要小心不要干涉到人家的“采光权”;污染空气,要收取你的“排污费”;水就更不必说,“水(电)是商品”的宣传语,相信各位还没有忘记吧。
更何况,在当今中国不少地方,明亮的阳光已属罕见,清洁的空气和水更是难得。想要新鲜阳光、新鲜空气、洁净的水?你可以选择移民,也可以选择搬迁到没什么环境污染的地区(尽管在中国,这样的地区大都经济不够发达)。然而,真正愿意这样干的人,寥寥无几。因此,逻辑的结论就是:至少,我们能够承受低质量的“必需品”,或者说,质量不错(其实不过是自然,无污染而已)的阳光、空气和水,其实还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说得绕一点就是,所谓“必需品”,往往还没有那么“必需”。
这些天,大家又讨论起盗版问题来,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是:软件已经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还要垄断,收取那么高的费用,用盗版,不但理所应当,而且理直气壮!
然而,这种论调是经不起分析的:
没错,软件可算是生活的必需品,软件深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必需品”论者往往对“开源之风日盛,免费软件多多”的世界潮流不屑一顾,原因何在?玄机在于,他们嘴里的“软件”,其实指的是“以微软产品为代表的商业软件”,只是不好意思明说罢了。
价格本应高高在上的商业软件成了“必需品”?而同样功能的免费软件,却不入某些人士的法眼?这一切,全拜盗版所赐。试想,如果当今中国的汽车卖到一百块钱一辆,甚至不要钱,过不了多久,我们也会觉得,“汽车是生活的必需品”了,有朝一日发生变故(车价上涨),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用车的权利,也不足为怪。
而且,汽车成为“必需品”,会催生出一系列后果:除去汽车制造企业,还有汽车养护、汽车美容、汽车回收、汽车交……,更远一点,交通规划也以汽车作为标准,自行车市场明显萎缩(至少相比没有汽车的年代是如此)……。盗版也是如此,功能强大的商业软件成泛滥的“必需品”,也会带来一系列后果:用商用软件已经成为习惯,操作系统要用最牛的版本(看看盗版Windows XP,显然是Professional最多吧),做个图片缩放也要最新版本的Photoshop,打几个字也要用最新版本的Word,这还不算,更糟糕的是,思维/行为习惯逐渐被盗版商用软件所统治:Word之类商用软件的文件格式,已经成为中国的通行必备的规则,垄断地位不断自我强化——许多学校都要求,提交论文,必须使用Word格式。无怪乎,许多人去了国外以后,才发现开放标准的PDF“原来这么流行”,Office“份额这么少”,排版“居然可以用Tex”,“Vi/Emacs比记事本好用多了”。原来,大家义愤填膺要反对的“垄断”,很大程度上乃是来自于咱们自己的贡献呀!
写到最后,我倒想问问那些说软件是“必需品”的人:你们必需的,到底是“软件”,还是“以微软产品为首的商业软件”?而且,每次反盗版就拿Windows当出头鸟,可是简单弄个图片也需要Photoshop CS3,打几个字也要用到Word 2007,这用屠龙刀杀鸡一般的“必需”,到底“必需“在什么地方呢?
From Life Sailor, post 打破“必需品”的迷执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我本来是不应该认识孟老师的。 2001年,我在寝室夜谈里第一次听到孟老师的名字。当时有同学说“公共选修课的《法学概论》讲得真好,那个老师叫孟繁超”,开始我不怎么在意,慢慢才发现这么说的人还不少。那个年月网上的资料正丰富,出版管制也不那么严格,刚进大学不久的我正自由自在地看得过瘾,心想“大学里的法学概论讲再好,能讲些什么,还不是教科书上老一套”,所以这种课,不听也罢。 但生活就在这么奇妙。那年冬天,有天中午我吃过饭正准备午睡,忽然有人敲门问“计算机系有位叫余晟的同学在这里吗?” 大中午的谁会来找我?我正好奇这个问题,门一推开就有同学喊“孟老师,孟老师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孟老师,中年人,国字脸,身材高大,打扮很精神,披在身后的深色大衣让我一下子想起电影里的斗篷。他笑眯眯地说“你是余晟?听同学说你搞电脑很厉害,我家的电脑坏了,想请你去看看。” (more…)
中国人大概都对历史有一些特别的偏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历史首先是文化的象征,一个人“懂历史”,基本等于这个人“有文化”;历史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哪怕考古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五千年文明”的说法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 不过等我长大之后才发现,这种偏好大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历史看起来有种道德的意味,因为我们从小就熟悉“以史为鉴”的智慧,也熟悉各种“历史的选择”:每当我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困惑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历史——而不是先贤的智慧中——中寻找解答。找到曾经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就可以预言未来的结局。 于是乎,失望也好、困惑也罢,总归会有光明的未来,历史总会给我们支撑的信念。 我曾经很相信,熟谙历史是种智慧,而且是深层次的智慧。但是看得越多、经历得越多,我就越觉得,这很难称之为“智慧”。 为什么? (more…)
“无人出租车要来了”。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出租车,眼看就要在国内多个城市成规模运营。 熟悉IT的人都知道,IT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大规模扩展时边际成本极低”。在软件时代,微软开发的Windows,多卖一份的成本只是多刻录一张光盘而已。在无人驾驶时代,从10辆车到10万辆车的成本,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换句话说,一旦模式“跑通”了,就可以迅速大规模铺开。无人出租车的大规模应用,也是“指日可待”了。 只不过,新技术这一次似乎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反而引起了很多争议——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推广,会不会影响广大出租车、网约车车主的收入甚至生计?如果是,这样的技术进步,真的是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相差迥异的答案。 按照我的观察,许多人对此是相当乐观的。理由在于,“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虽然有阵痛,最终都创造了更多的新岗位”。既如此,无人出租车短期“看似”抢了许多人的饭碗,但也只是短期的“阵痛”而已。看看历史,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良,汽车的诞生,无不证明了“阵痛说”的正确性。 坦白说,这种观点我是怀疑的。 (more…)
因为小朋友放暑假,近期带小朋友回国待了几个礼拜。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所说的: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我第一次突出意识到这点,是在上海下飞机乘地铁。当时我们乘的直梯就要关门,远远看见有个年轻小伙子跑过来,我连忙按住开门按钮,并招呼他”别着急,慢慢来“,等他进了轿厢才关门。本来我以为大家起码会打个招呼,露个笑脸,因为我已经习惯如此,但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进来之后对我们完全视若不见,自顾自掏出手机,盯着看得入迷。 我继而发现,不管是在电梯里,站台上,还是车厢里,虽然四下里都是广播”请扶好站稳,抓好扶手,不要看手机“,但是似乎人人都盯着自己的手机。年轻人在打手机游戏,年纪大一点的在滑各种小视频,还有不少人在聊天软件里打字如飞……对着屏幕的表情都很生动,可是一旦抬起头来,似乎马上又换了个人。 后来又有一次,我乘地铁的时候,因为比较拥挤,一个小伙子倒退时踩了我一脚,他大概意识到了,很快把脚挪开,脸上闪过一丝不安,马上又恢复正常,我也没有计较。不幸的是,过了十来分钟,他又踩了我一脚,同样是先有一点不安,很快又恢复正常。 这次我忍不了了,于是我开口告诉他:“小伙子,你已经踩了我两脚了。” (more…)
前几天,国内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原来是乌克兰F-16坠落,飞行员丧生的新闻。我本来以为他要讨论此事的真假和原委,他真正的问题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新闻里说,飞行员叫阿列克谢·“月鱼”·梅斯,对应原文是Alexei “Moonfish” Mes,为什么会有人把“月鱼”写在自己的名字里,而且还打引号。 之前看新闻,乌克兰还有一个著名的飞行员叫安德烈·“果汁”·皮尔希科夫(Andrii “Juice” Pishchykov),怎么“果汁”也是正式的名字? 未必Moonfish和Juice之类,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这堆问题看的我有点想笑,因为自己以前也很苦恼外国人的名字,只有在国外长期生活,才逐渐搞清楚这其中的名堂。所以,除了解答朋友的问题,我也把自己的解释写下来,搞清楚两个最不容易理解的点,就不会对外国人名有那么多问题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