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读写写

在布拉格,追寻《类人猿行动》的踪迹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在布拉格,追寻《类人猿行动》的踪迹



布拉格号称世界上最漂亮的几个城市之一,已经有无数的照片来印证了。不过布拉格也不是只有美景,还有若干“不那么美”的景点,同样值得参观。最近我去布拉格,就参观了海德里英雄纪念博物馆。

如果你看过电影《类人猿行动》,大概知道这个故事。不过不管你有没有看过,读完下面的内容都应该有收获。

《类人猿行动》电影海报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在这之前,希特勒已经吞并了奥地利,纳粹德国的势力范围直接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希特勒进一步声称,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有超过300万德意志民族,不能容许他们“受欺压”。按照一战之后的约定,捷克斯洛伐克受英法保护,如果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就必须和德国开战。英法为了避免卷入战争,紧急与德国磋商,最终英、法、德、意四国达成一致,牺牲苏台德地区。整个谈判过程,捷克斯洛伐克都没有参与,后来捷克人自嘲该协定为“about them, without them”。

面对“木已成舟”的事实,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贝奈斯(Edvard Beneš)总统没有将已经动员的部队派上战场,而是选择了妥协接受,然后宣布辞职。然后捷克斯洛伐克陷入一片混乱,到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抵达布拉格城堡,宣布德国已经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总统贝奈斯 来源:Wikipedia

1941年9月27日,党卫军二号人物,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经由任命成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1939年3月15日并入德国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副总督,对其领土进行直接管辖。康斯坦丁·冯·纽赖特仍旧为名义上的总督,但希特勒、希姆莱和海德里希认为其管制手段过于温和,导致反德情绪的盛行、促成反德罢工和破坏活动的进展,因此送其前去“休假”。

海德里希 来源:Wikipedia

海德里希来到布拉格之后果然不负希特勒的期望,大肆抓捕和处决“破坏分子”,营造恐怖气氛,禁绝捷克斯洛伐克的文化艺术活动,他被人们称作“金发野兽”、“布拉格屠夫”、“波希米亚死神”、“纳粹斩首官”、“第三帝国的黑王子”。在海德里希的残酷的统治下,捷克斯洛伐克反对德国奴役的组织基本瘫痪,只有少数共产主义抵抗组织仍然能够存在。虽然工业产量提升了,但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另一方面,海外的捷克爱国者也没有放弃抵抗。之前的捷克总统贝奈斯流亡到伦敦,组织了流亡政府,自认为流亡政府的总统(当然,也得到了盟国的同意)。贝奈斯念念不忘的是,驱逐捷克领土上的德国人,并推翻《慕尼黑协定》,恢复捷克之前的边界。然而关于边界的诉求,英法两国一直没有同意。

为了证明捷克人民的力量也意志,也为了打击纳粹在德国的统治,提振沦陷区捷克人民的信心,贝奈斯想到了对驻扎在捷克的统治者进行暗杀。一开始拟定的目标有两个:或者是海德里希,或者是其它捷克籍高官。考虑到流亡政府也有不少捷克人,和捷克籍高官之间仍然有各种联系,行动可能泄密,也可能引起流亡政府的波动,最终,贝奈斯把行动目标定为了海德里希,行动代号是“类人猿(Anthropoid)”。

“类人猿”行动由捷克流亡政府提出设想,丘吉尔也表示了支持,而且由他亲自指挥的英国特种作战部门(SOE,Special Operation Executive)制定计划。一开始选定的执行人员是捷克籍陆军准尉约瑟夫·伽布契(Jozef Gabčík)和上士卡罗·斯弗波达(Karel Svoboda),计划订于1941年10月28日执行,那天同时也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纪念日。

Jozef Gabčík 来源:Wikipedia

不巧的是,斯弗波达在受训时头部受伤,旋即由詹·库比什(Jan Kubiš)代替。由于这个意外,作战不得不延期执行。

Jan Kubiš 来源:Wikipedia

1941年12月28日晚间10点,伽布契与库比什登上英国皇家空军138中队的海利法克斯轰炸机。此类空投非常危险,成本高昂,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同行的还有另外七名捷克军人,分属另外两支任务小队,代号是Silver A和Silver B。

飞机大部分飞行高度是3500米,中途还遭遇了德国夜间战斗机的拦截,不过好在都迅速摆脱了。快到目的地的时候,飞机降低到300米高度,不幸的是,因为当天下了一场大雪,原来用来定位的铁轨、河流等地标全部被雪掩盖,飞机迷失了方向,最终捷克的勇士们伞降再布拉格东边的内维兹第(Nehvizdy)跳伞,而不是之前计划的皮尔森。

降落之后,伽布契和库比什迅速掩埋了武器和破坏工具。到天亮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降落在了错误的地点,不过幸运的是,第一时间见到他们降落的捷克居民勇敢收留了他们并提供了支持,帮助他们和当地的抵抗组织接上了头。同时,Silver A小组的任务也有进展,恢复了当地抵抗组织与伦敦之间的电台联系。

因为降落地点错误,“类人猿”行动的时间被推迟了,勇士们在捷克潜伏下来,耐心等待。

另一方面,SOE的空投还在继续。1942年3月28日,SOE又空投了两个任务小组,代号分别为ZINC和OUT DISTANCE。不幸的是空投并不成功,成员相继被盖世太保发现,有人开枪之后逃脱,有人自杀。4月2日,被抓获的William Gerik则选择了向盖世太保坦白,给抵抗组织造成了重大损失。

1942年4月27日夜,SOE空投了STEEL、BIVOUAC、BIOSCOP三个任务小组。第二天夜里,又空投了INTRANSITIVE和TIN两个小组。此次仍有成员在枪战中丧生,在绝望中自杀,另有三名成员被捕。

到这时为止,SOE一共空投了7个小组,但没有一个小组是满员的,装备也基本损失。SOE决定不继续空投,依靠仅存的两个小组——Silver A和“类人猿”去执行刺杀海德里希的任务。

当时海德里希相当张扬,他经常乘自己的敞篷奔驰320C汽车出行,只有他和司机,不带任何保镖。或许海德里希对自己的治理相当有自信,但这也给了别动队员可趁之机。在经过仔细勘查之后,刺杀小组选定了布拉格北部的一处“手肘弯”作为行动地点。汽车行驶到此处要减速,而且旁边有一个电车站,电车可以为别动队员提供掩护。

1942年5月27日,这是捷克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当天早上,海德里希和往常一样,从家里乘车前往布拉格城堡。伽布契和库比什早已埋伏在此,另外还有OUT DISTANCE小组的瓦契(Valčik)在100米外望风。

早上10:30分,在海德里希的汽车经过时,伽布契一把掀开大衣,拿出了“斯登”冲锋枪扫射。不幸的是,冲锋枪卡壳了,没有任何子弹射出。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海德里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命令司机停车,自己掏出手枪朝伽布契开枪。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旁的库比什从公文包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特制手雷,朝海德里希扔了过去。

如果库比什再准一点,直接把手雷扔到车厢里,海德里希就要当场毙命了。可惜他只扔到了汽车右后门外,手雷把车门炸了一个洞,碎片直接扎入海德里希的胸膛。但是海德里希没有察觉,仍然跳下汽车继续追逐伽布契,几步之后才发现疼痛不已。海德里希的司机克莱因在追逐库比什的过程中,被库比什打中两枪,倒在地上。

被炸毁的海德里希的奔驰车 来源:Wikipedia

这时伽布契已经骑上自行车逃离现场,库比什因为与克莱因枪战,放弃了自己的自行车,也快步逃脱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伽布契和库比什精心选定了袭击地点,却没有考虑距离医院的远近。很快有路人拦下车辆,把海德里希送往2.5公里之外的医院,他没有丧命——盟军因此认定,“类人猿”行动失败。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希特勒从四处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来救治海德里希。海德里希一开始显示出轻微的发烧了流脓,并一度有好转的迹象。到了第八天早上,他一命呜呼了。后来的尸检显示,他应当是死于细菌感染,也可能是手雷里包含了毒药。

希特勒为海德里希举行了隆重浩大的葬礼。1942年6月7日,第一场葬礼在布拉格城堡举行,聚集了数千人和大量的火炬。随后海德里希的棺材被运往柏林,在新建成的总理府进行了第二次葬礼,纳粹的所有高官悉数到场,希特勒现场致辞。

THE FUNERAL OF REINHARD HEYDRICH, 1942 (HU 40229) Adolf Hitler gives his last salute at the state funeral of assassinated SS Obergruppenfuhrer Reinhard Heydrich in the Mosaic Chamber of the New Reichschancellery in June 1942. Copyright: © IWM. Original Source: http://www.iwm.org.uk/collections/item/object/205188197
海德里希在柏林的葬礼 来源:Reddit

另一方面,震怒的纳粹反应迅速,他们立刻开始抓捕袭击者。

袭击当天早上10:50,布拉格所有铁路职员被召集起来,所有列车都停运。下午,全城都贴满了抓捕袭击者的告示,大喇叭不停播送纳粹的公告。晚上,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在第三帝国军队的支援下,到当晚10点,已经在布拉格搜捕了3万5千所住处。从1942年5月29日开始,所有在布拉格的人,只要没有纳粹的身份证明,就被逮捕、枪决。到6月30日为止,所有年纪在25到40岁之间的男人,没有纳粹的许可,都不准下葬。同时,所有路口、火车站、旅馆、港口都严加盘查。

纳粹检查了袭击者丢弃的斯登冲锋枪、手雷残骸、公文包、自行车。斯登冲锋枪明显是从英国来的,英国人搞破坏时最喜欢用这种武器。手雷也指向英国,在北非战场,英国军队大量使用了这种手雷。至于公文包和自行车,都是在布拉格本地获得的。很明显,刺杀行动是来自英国的特工和捷克本地的抵抗组织合谋。

今天在纪念博物馆展出的斯登冲锋枪和手雷 摄于纪念博物馆

除了在布拉格本地的大肆捕杀,纳粹还把魔爪伸向了布拉格市郊,之前藏匿了袭击者的两个村镇:藏匿“类人猿行动”队员的Lidice,藏匿Silver A行动队员的Ležáky。

1942年6月10日,纳粹把Lidice的房屋全部摧毁,然后把483名村民召集到一起,173名男人枪决,女人被送去集中营,之后有53人死在那里,小孩也不放过,所有104名孩子只有17人活到了战争结束。除了人,其它的动物也全部杀死。更令人发指的是,纳粹安排摄制组全程拍摄了屠杀和摧毁的过程。

Lidice大屠杀 来源:historyplace.com

1942年6月24日,纳粹来到Ležáky,这次他们不再把女人送去集中营,而选择全部杀戮。13个孩子都送去了德国,只有2名活到战争结束。

但是,别动队员的藏身之所仍然没有暴露。其实,别动队员就藏在布拉格城内,最早躲在两个家庭,后来前往圣济利禄暨圣默多狄东正教堂。捷克东正教戈拉兹德主教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藏身之所——教堂的地窖上方有个暗室,别动队员平时就藏身在这里,要出来时放下梯子即可。在这里躲藏的除了伽布契和库比什,还有另外五名别动队员。

圣济利禄暨圣默多狄东正教堂 摄于布拉格
教堂地窖入口,如今是纪念博物馆 摄于布拉格
别动队员藏身的暗室如今专门照亮,光线昏暗时很难发现 摄于纪念博物馆
纳粹的悬赏告示 摄于纪念博物馆

之前藏匿在布拉格城内的别动队员库鲁达(Karel Čurda)在刺杀发生后逃到乡下,与母亲同住。在恐惧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之下,6月13日他给纳粹写信,指认了伽布契和库比什,但没有收到任何回音。6月16日,他径直前往布拉格,找到盖世太保,供出了自己知道的一切。虽然他不知道别动队员的具体藏身之所,但他知道各处抵抗组织的接头据点。因此捷克的抵抗组织受到沉重打击。比如第一个看见别动队员降落,并勇敢提供帮助的捷克农民鲍斯(Bauc)一家7口不是被处决,就是选择了自杀。

叛徒库鲁达 来源:Wikipedia

库鲁达的主动招供让之前一无所获的盖世太保欣喜异常。6月17日,根据库鲁达的情报,他们找到了之前为别动队员提供庇护的莫拉维茨(Moravec)医生的住所。开始医生一家不在,盖世太保扑了个空,不久他们回来,被盖世太保全部逮捕,莫拉维茨太太服用氰化钾自杀,纳粹在残酷折磨了医生的儿子一整天之后(据说让他看到母亲的头颅在水缸里翻滚),终于知道了别动队员的藏身之所。

6月18日清晨,纳粹出动700多人,将教堂团团围困。教堂阁楼上的三位别动队员靠手枪与纳粹战斗了两个小时之后,因为弹药耗尽,选择了自杀。虽然纳粹发现他们仍然有生命痕迹,但送往医院之后也未能挽救。

如今的教堂内景,别动队员在这里靠手枪与纳粹战斗了2小时 摄于布拉格
如今的教堂内景,别动队员在这里靠手枪与纳粹战斗了2小时 摄于布拉格

之后纳粹又发现了地窖里的暗室,他们试图用探照灯照亮地窖,但别动队员扔出装满酒精的玻璃瓶炸弹,摧毁了探照灯。这时候,捷克消防队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主动请命向地窖灌水。在发现陷入绝境之后,地窖的四名勇士也选择了自杀。

地窖的窗户,水就是从这里灌进来的 摄于布拉格

在所有别动队员牺牲之后,纳粹在布拉格举行了大规模的仪式,展示“捷克人民对第三帝国的支持”,一共有10万捷克人到场,集体行纳粹礼——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库鲁达的主动招供,纳粹的搜捕始终一无所获。

1942年8月5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交给捷克流亡政府的外交部长一封信,宣布英国同意废除《慕尼黑协定》里划定的捷克边界。同年9月29日,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也宣布不承认《慕尼黑协定》。至此,“类人猿行动”的任务全部达成。

但是,纳粹的复仇还没有停止。

在别动队员暴露牺牲之后,圣济利禄暨圣默多狄东正教堂的戈拉兹德主教为了保护教会的其他人员,向纳粹当局表明自己愿意担负所有责任,但到了9月4日,教堂的所有东正教神父与戈拉兹德主教一同被枪决,后捷克东正教会拒绝纳粹要求对戈拉兹德主教的行为进行谴责,被惹怒的纳粹因此把圣济利禄暨圣默多狄东正教堂关闭,并限制捷克东正教会的宗教活动。

1942年10月14日,纳粹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处决,对象是捷克爱国者、抵抗力量、协助过别动队员的人,人数多大262人。1943年1月26日、1943年2月3日,纳粹又集中进行了两次处决。

纳粹在Lidice惨无人道的屠杀激发了全捷克人的反德抵抗运动,并成为后来国际儿童节(6月1日)的来源。

在战争结束后,叛徒库鲁达,以及海德里希的继任者,疯狂报复和搜捕的党卫军军官K.H.Frank都遭到逮捕,判处绞刑。

从纪念博物馆出来之后,我感到心情很沉重。地窖阴冷潮湿,不见天日,很难想象别动队员在这里躲藏了几个月,而且没有被发现。或许和平年代的人们都难以想象,当年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远离安全的英国,来到最危险的布拉格,执行完任务仍然躲在地窖里。

战争或许真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被纳粹屠杀的平民,他们可以叫屈伸冤吗?他们当亡国奴起码可以活命,仅仅因为村子里的人帮助过别动队员,就要被灭族。这样说来,捷克为了推翻《慕尼黑协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吗?但是我似乎看不到这样的诘问,捷克人把教堂地窖定为“国家英雄”纪念馆,本身就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今天教堂外的纪念碑,当年的弹孔仍然保留,时常有人献花 摄于布拉格

中文网络上有关于此次行动的资料,但看来看去大多失之真实,故事色彩太浓。其实关于此次行动的历史资料,纪念馆已经公布得相当详细了。我在纪念博物馆呆了一小时,看完了整个行动的介绍,参观了地窖,又看过了主题纪录片。

可惜在这期间,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有欧洲的、北美的、日本的、韩国的,唯一不见中国游客——尽管在布拉格到处可以听到普通话的声音。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布拉格不只有查理大桥和福尔塔瓦河,不只有布拉格城堡和红屋顶,还有一处纪念捷克历史的高光时刻。

Yurii

Recent Posts

德国育儿经验:家长需要和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3 months ago

忆孟繁超老师:他从来没有给我上过一堂正式的课,但我永远都是他的学生。

我本来是不应该认识孟老师的。 2001年,我在寝室夜谈里第一次听到孟老师的名字。当时有同学说“公共选修课的《法学概论》讲得真好,那个老师叫孟繁超”,开始我不怎么在意,慢慢才发现这么说的人还不少。那个年月网上的资料正丰富,出版管制也不那么严格,刚进大学不久的我正自由自在地看得过瘾,心想“大学里的法学概论讲再好,能讲些什么,还不是教科书上老一套”,所以这种课,不听也罢。 但生活就在这么奇妙。那年冬天,有天中午我吃过饭正准备午睡,忽然有人敲门问“计算机系有位叫余晟的同学在这里吗?” 大中午的谁会来找我?我正好奇这个问题,门一推开就有同学喊“孟老师,孟老师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孟老师,中年人,国字脸,身材高大,打扮很精神,披在身后的深色大衣让我一下子想起电影里的斗篷。他笑眯眯地说“你是余晟?听同学说你搞电脑很厉害,我家的电脑坏了,想请你去看看。” (more…)

3 months ago

“历史照进现实”,这似乎不太现实

中国人大概都对历史有一些特别的偏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历史首先是文化的象征,一个人“懂历史”,基本等于这个人“有文化”;历史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哪怕考古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五千年文明”的说法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 不过等我长大之后才发现,这种偏好大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历史看起来有种道德的意味,因为我们从小就熟悉“以史为鉴”的智慧,也熟悉各种“历史的选择”:每当我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困惑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历史——而不是先贤的智慧中——中寻找解答。找到曾经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就可以预言未来的结局。 于是乎,失望也好、困惑也罢,总归会有光明的未来,历史总会给我们支撑的信念。 我曾经很相信,熟谙历史是种智慧,而且是深层次的智慧。但是看得越多、经历得越多,我就越觉得,这很难称之为“智慧”。 为什么? (more…)

3 months ago

无人出租车,是技术进步的一粒灰,还是普通人头上的一座山?

“无人出租车要来了”。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出租车,眼看就要在国内多个城市成规模运营。 熟悉IT的人都知道,IT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大规模扩展时边际成本极低”。在软件时代,微软开发的Windows,多卖一份的成本只是多刻录一张光盘而已。在无人驾驶时代,从10辆车到10万辆车的成本,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换句话说,一旦模式“跑通”了,就可以迅速大规模铺开。无人出租车的大规模应用,也是“指日可待”了。 只不过,新技术这一次似乎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反而引起了很多争议——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推广,会不会影响广大出租车、网约车车主的收入甚至生计?如果是,这样的技术进步,真的是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相差迥异的答案。 按照我的观察,许多人对此是相当乐观的。理由在于,“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虽然有阵痛,最终都创造了更多的新岗位”。既如此,无人出租车短期“看似”抢了许多人的饭碗,但也只是短期的“阵痛”而已。看看历史,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良,汽车的诞生,无不证明了“阵痛说”的正确性。 坦白说,这种观点我是怀疑的。 (more…)

3 months ago

回国感受: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因为小朋友放暑假,近期带小朋友回国待了几个礼拜。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所说的: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我第一次突出意识到这点,是在上海下飞机乘地铁。当时我们乘的直梯就要关门,远远看见有个年轻小伙子跑过来,我连忙按住开门按钮,并招呼他”别着急,慢慢来“,等他进了轿厢才关门。本来我以为大家起码会打个招呼,露个笑脸,因为我已经习惯如此,但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进来之后对我们完全视若不见,自顾自掏出手机,盯着看得入迷。 我继而发现,不管是在电梯里,站台上,还是车厢里,虽然四下里都是广播”请扶好站稳,抓好扶手,不要看手机“,但是似乎人人都盯着自己的手机。年轻人在打手机游戏,年纪大一点的在滑各种小视频,还有不少人在聊天软件里打字如飞……对着屏幕的表情都很生动,可是一旦抬起头来,似乎马上又换了个人。 后来又有一次,我乘地铁的时候,因为比较拥挤,一个小伙子倒退时踩了我一脚,他大概意识到了,很快把脚挪开,脸上闪过一丝不安,马上又恢复正常,我也没有计较。不幸的是,过了十来分钟,他又踩了我一脚,同样是先有一点不安,很快又恢复正常。 这次我忍不了了,于是我开口告诉他:“小伙子,你已经踩了我两脚了。” (more…)

3 months ago

First name, last name, middle name,浅谈外国人名

前几天,国内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原来是乌克兰F-16坠落,飞行员丧生的新闻。我本来以为他要讨论此事的真假和原委,他真正的问题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新闻里说,飞行员叫阿列克谢·“月鱼”·梅斯,对应原文是Alexei “Moonfish” Mes,为什么会有人把“月鱼”写在自己的名字里,而且还打引号。 之前看新闻,乌克兰还有一个著名的飞行员叫安德烈·“果汁”·皮尔希科夫(Andrii “Juice” Pishchykov),怎么“果汁”也是正式的名字? 未必Moonfish和Juice之类,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这堆问题看的我有点想笑,因为自己以前也很苦恼外国人的名字,只有在国外长期生活,才逐渐搞清楚这其中的名堂。所以,除了解答朋友的问题,我也把自己的解释写下来,搞清楚两个最不容易理解的点,就不会对外国人名有那么多问题了。 (more…)

3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