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HTTPs”俨然成了目前的热门话题,很多网站都在摩拳擦掌要实行全站HTTPs。凑巧,我们(沪江)也在推行这个计划。
一开始大家想得都很简单,把证书购买了、配好了,相应的路径改一改,就没有问题。事实也确实如此,单个独立站点的HTTPs改造是很容易的。一旦走向“全站”,才发现事情远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全站意味着所有资源面对所有客户端,涉及的因素异常多,网络上又没有太多资料,只能自己摸索。下面我简单讲讲遇到的几个问题,提供一些经验给大家参考。
HSTS
如果一个网站既提供了HTTP服务,又提供了HTTPs服务(在过渡期通常如此),怎样引导用户访问HTTPs的站点呢?这就是HSTS(HTTP Strict Transport Security)的作用。通过Web服务器上的设置,在收到HTTP访问请求时,返回的header里带有Strict-Transport-Security字段,告知浏览器必须使用HTTPs进行访问。
但是,HSTS并不能避免首次跳转时遇到的劫持。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申请加入Preload List(预加载列表)。
Preload List是由Google Chrome维护的“HTTPs站点列表”,Chrome, Firefox, Safari, Edge, IE 11均在使用。一旦浏览器发现要访问的站点在Preload List上,默认就会发起HTTPs链接。这样,就避免了HSTS的首次跳转被劫持的隐患。
通常的方案里,HTTPs的加密传输只限于客户端出发的公网阶段,在内网的通讯流量仍然采用非加密的HTTP传输。这种“把加密流量转换为非加密流量”的过程,就是常说的SSL/TLS卸载(Offloading,以下简称“SSL卸载”)。
有一些公司会采用F5来做负载均衡,F5应付单纯的L4和L7的流量是没有问题的,但进行SSL卸载时性能往往会急剧降低,F5可以提供专门的加速卡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价格不便宜。所以,还需要专门环节来进行SSL卸载,常见的Nginx和HAProxy都可以执行这个任务。
2010年Intel出品的Westmere系列处理器之后,CPU支持AES-NI(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New Instructions)指令集,可以极大提高软件进行SSL加解密的速度(通常的数据是5倍左右)。但是,单纯采用CPU并不会直接享受这种好处,还需要对应的OpenSSL提供支持。想要知道自己的OpenSSL是否利用了AES-NI加速,可以用OpenSSL的命令行调试,加上-evp参数,测试速度是否有明显变化即可。
# without EVP API openssl speed aes-256-cbc Doing aes-256 cbc for 3s on 16 size blocks: 14388425 aes-256 cbc's in 3.00s # with EVP API openssl speed -evp AES256 Doing aes-256-cbc for 3s on 16 size blocks: 71299827 aes-256-cbc's in 3.00s
HTTP的服务是很好验证的。一般来说,无论客户端是浏览器,还是其它工具,还是程序代码,同样的行为,结果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一种客户端验证通过,基本就可以认为这个服务是没有问题的。HTTPs的站点则不是如此。
与HTTP不同,HTTPs的连接建立是需要进行证书验证的,一定要从根证书开始形成完整的信任链条,连接才可以建立成功。然而,浏览器、普通工具、程序类库,它们所信任的根证书在管理上是互相独立的。比如,与浏览器不同的是,C#信任的根证书在local machine store或者current user store中,Java信任的根证书在JDK安装目录下的cacerts目录中,iOS和Android的证书管理又有不同。好在厂商一般都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说明,仔细阅读即可。
因为浏览器的证书在使用中又可以持续更新,用户往往感知不到,如果“想当然”认为浏览器验证通过就万事大吉,很可能会出问题。比如国内有不少网站使用WoSign签发的证书,但老版本的JDK并不信任WoSign的根证书,用浏览器浏览没问题的网站,程序就会报错,除非手动导入证书。Android的信任列表是随固件更新而更新的,4.2以后才内置WoSign的信任。因为WoSign行为不端,前几天Firefox, Chrome, 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又取消了对它的信任,也就意味着WoSign证书有安全风险,所以已经内置WoSign根证书的程序也应当做对应的设置。
还是上面的现象:用浏览器验证没有问题的HTTPs站点,用程序访问就有问题。这是为什么?
在服务器上证书配置错误,只有最终证书,而缺少中级证书的情况,我见过几次了。通常,最终证书里包含了中级证书相关的信息,所以如果缺少中级证书,浏览器为了建立证书链,会做一次耗时的操作来获取中级证书,而且这一切都发生在HTTPs连接真正建立之前。更糟糕的是,不少浏览器为了“表现更好”,会想办法绕过这个问题。所以缺少中级证书的情况一直存在,一直不会被发现,而程序调用的速度总是上不去,甚至有一定几率报错(我就遇到过这个诡异的问题)。
如果把证书链配置完全,还要注意证书链的大小。有一些网站的完整证书异乎寻常地大,达到若干kb甚至几十kb,也就是说,在建立连接之前,就必须先传输这么多的数据。如果做单纯的PC网页浏览,或许不会有问题。但对于移动端和程序调用来说,这就是一场灾难。最好的办法,是用OpenSSL配合WireShark之类的工具,自己动手来测试。如果你熟悉TCP相关的知识,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优化方案。
OCSP和CRL也不可忽略。这两项技术用来保证撤回证书(让证书失效)的有效性。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证书里都指定了对应的OCSP或者CRL的URL,用来检查证书是否失效。按道理说,在每次建立HTTPs连接时,都应当进行OCSP或CRL检查。返回结果通常在1k左右,如果请求非常频繁,这个因素也应当考虑。
大家都熟悉“虚拟主机”的概念,它可以让多个域名对应到同一个IP,让同一台服务器服务多个站点。在HTTP时代,可以在header中通过host来指定需要访问的域名,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
但是在HTTPs时代,却没有这样的好事,传统的HTTPs服务很难让多个域名对应到同一个IP。在进行到HTTP通讯之前,必须先建立验证证书建立连接。如果一个IP上绑定了多个域名,这个阶段服务器根本没法知道请求对应的是哪个域名,无疑会造成极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SNI(Server Name Identification)应运而生了。这种技术说起来复杂,大家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建立SSL/TLS通讯时的host header”,这样就解决了一个IP只能配单张证书的问题。
然而SNI的诞生历史并不长,许多客户端的支持都存在奇怪的问题。比如JDK7支持SNI,但是JDK8的支持又有bug。而且这种支持往往需要调用原生的API才可以实现,Resteasy之类的类库并不支持。如果对SNI的支持有问题,即便配置正确也可能无法建立连接,因为服务端并不能识别此请求需要的证书。
CDN已经是业界流行的技术了,对稍微大一点的网站来说,没有CDN几乎是不可想象的。HTTP时代的CDN方案相当成熟,HTTPs的情况则不是如此。
要使用HTTPs的CDN服务,就要决定是否将证书交给CDN提供商。基于中国目前的商业信誉水平,把证书交给CDN提供商的风险不可不考虑。恶意揣测,别有用心的人一旦拿到证书,可以很方便地通过DNS劫持发起中间人攻击,而完全不被感知到。
另外,HTTP时代大家都喜欢将资源分散到多个不同的域名,因为建立连接的成本很低,而同一个域名的并发连接数有限。在HTTPs环境下,每次建立连接的成本高了很多,频繁下载和验证证书对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影响很大(尤其是证书很大的情况)。如果域名非常分散,影响就更加显著。所以在HTTPs时代,把域名收缩集中反而是更好的办法。
因为HTTPs的内容中无法引用HTTP的资源,所以应当保证网页中资源文件的链接都是HTTPs的。遗留的许多系统很可能并不注意这些事情,资源都采用绝对地址的形式,这样改起来工作量很大。如果要修改,最好一步到位,直接改成“协议相对URL”。
绝对地址URL:http://www.a.com/b.css 协议相对URL://www.a.com/b.css
这样浏览器就可以根据当前的协议,自动生成资源的绝对地址,无论是HTTP还是HTTPs,都可以自由切换。
如果资源都是自有的,切换HTTPs就相对容易。如果存在外部,尤其是UGC的资源,切换到HTTPs就很麻烦。如果是超链接,通常采用专门的跳转服务,也就是下面这样:
https://link.my.com/target=www.you.com
如果是图片这类资源,可以设定专门的程序将其抓取过来存放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再将地址替换掉即可。但是,这样做很可能要自己承担流量压力,同时还要承担恶意程序攻击的风险。
如果是视频、游戏等富文本、交互复杂的资源,如果源站没有提供HTTPs的服务,多半只能忍痛割爱,放弃内嵌展现的形式了。
最后再补充两点经验:
From Life Sailor, post 全站HTTPs的那些坑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我本来是不应该认识孟老师的。 2001年,我在寝室夜谈里第一次听到孟老师的名字。当时有同学说“公共选修课的《法学概论》讲得真好,那个老师叫孟繁超”,开始我不怎么在意,慢慢才发现这么说的人还不少。那个年月网上的资料正丰富,出版管制也不那么严格,刚进大学不久的我正自由自在地看得过瘾,心想“大学里的法学概论讲再好,能讲些什么,还不是教科书上老一套”,所以这种课,不听也罢。 但生活就在这么奇妙。那年冬天,有天中午我吃过饭正准备午睡,忽然有人敲门问“计算机系有位叫余晟的同学在这里吗?” 大中午的谁会来找我?我正好奇这个问题,门一推开就有同学喊“孟老师,孟老师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孟老师,中年人,国字脸,身材高大,打扮很精神,披在身后的深色大衣让我一下子想起电影里的斗篷。他笑眯眯地说“你是余晟?听同学说你搞电脑很厉害,我家的电脑坏了,想请你去看看。” (more…)
中国人大概都对历史有一些特别的偏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历史首先是文化的象征,一个人“懂历史”,基本等于这个人“有文化”;历史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哪怕考古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五千年文明”的说法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 不过等我长大之后才发现,这种偏好大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历史看起来有种道德的意味,因为我们从小就熟悉“以史为鉴”的智慧,也熟悉各种“历史的选择”:每当我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困惑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历史——而不是先贤的智慧中——中寻找解答。找到曾经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就可以预言未来的结局。 于是乎,失望也好、困惑也罢,总归会有光明的未来,历史总会给我们支撑的信念。 我曾经很相信,熟谙历史是种智慧,而且是深层次的智慧。但是看得越多、经历得越多,我就越觉得,这很难称之为“智慧”。 为什么? (more…)
“无人出租车要来了”。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出租车,眼看就要在国内多个城市成规模运营。 熟悉IT的人都知道,IT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大规模扩展时边际成本极低”。在软件时代,微软开发的Windows,多卖一份的成本只是多刻录一张光盘而已。在无人驾驶时代,从10辆车到10万辆车的成本,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换句话说,一旦模式“跑通”了,就可以迅速大规模铺开。无人出租车的大规模应用,也是“指日可待”了。 只不过,新技术这一次似乎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反而引起了很多争议——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推广,会不会影响广大出租车、网约车车主的收入甚至生计?如果是,这样的技术进步,真的是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相差迥异的答案。 按照我的观察,许多人对此是相当乐观的。理由在于,“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虽然有阵痛,最终都创造了更多的新岗位”。既如此,无人出租车短期“看似”抢了许多人的饭碗,但也只是短期的“阵痛”而已。看看历史,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良,汽车的诞生,无不证明了“阵痛说”的正确性。 坦白说,这种观点我是怀疑的。 (more…)
因为小朋友放暑假,近期带小朋友回国待了几个礼拜。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所说的: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我第一次突出意识到这点,是在上海下飞机乘地铁。当时我们乘的直梯就要关门,远远看见有个年轻小伙子跑过来,我连忙按住开门按钮,并招呼他”别着急,慢慢来“,等他进了轿厢才关门。本来我以为大家起码会打个招呼,露个笑脸,因为我已经习惯如此,但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进来之后对我们完全视若不见,自顾自掏出手机,盯着看得入迷。 我继而发现,不管是在电梯里,站台上,还是车厢里,虽然四下里都是广播”请扶好站稳,抓好扶手,不要看手机“,但是似乎人人都盯着自己的手机。年轻人在打手机游戏,年纪大一点的在滑各种小视频,还有不少人在聊天软件里打字如飞……对着屏幕的表情都很生动,可是一旦抬起头来,似乎马上又换了个人。 后来又有一次,我乘地铁的时候,因为比较拥挤,一个小伙子倒退时踩了我一脚,他大概意识到了,很快把脚挪开,脸上闪过一丝不安,马上又恢复正常,我也没有计较。不幸的是,过了十来分钟,他又踩了我一脚,同样是先有一点不安,很快又恢复正常。 这次我忍不了了,于是我开口告诉他:“小伙子,你已经踩了我两脚了。” (more…)
前几天,国内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原来是乌克兰F-16坠落,飞行员丧生的新闻。我本来以为他要讨论此事的真假和原委,他真正的问题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新闻里说,飞行员叫阿列克谢·“月鱼”·梅斯,对应原文是Alexei “Moonfish” Mes,为什么会有人把“月鱼”写在自己的名字里,而且还打引号。 之前看新闻,乌克兰还有一个著名的飞行员叫安德烈·“果汁”·皮尔希科夫(Andrii “Juice” Pishchykov),怎么“果汁”也是正式的名字? 未必Moonfish和Juice之类,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这堆问题看的我有点想笑,因为自己以前也很苦恼外国人的名字,只有在国外长期生活,才逐渐搞清楚这其中的名堂。所以,除了解答朋友的问题,我也把自己的解释写下来,搞清楚两个最不容易理解的点,就不会对外国人名有那么多问题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