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的“软件工程”课程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尸位素餐的“软件工程”课程


按:本文的很多观点来自与七牛云存储首席架构师道哥(李道兵)的讨论,在这里对道哥表示感谢。

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与时代脱节,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果要问哪些课程脱节最严重,我的答案是“软件工程”。其他的课程虽然也有脱节,但多少有点用处:编程语言虽然不教怎么把程序写漂亮,至少教了语法;网络课程虽然没有形象直观的展示,毕竟通讯协议还在使用;数据库课程不讲数据库的安装和调优,关系代数理论仍然是不少问题的原型;数据结构与算法即便看起来与开发没有直接关联,有了概念总不会吃亏……

只有软件工程,是例外。顾名思义,“软件工程”讲的应当是把软件开发出来的学问。所以,它是名不副实的:如果你按照“软件工程”教的去做,多半开发不出来软件,至少开发不出好的软件。一方面大量毕业生不会写程序、写不出好程序,另一方面合格的“软件工程师”奇缺,对这种怪异的景象,名不副实的“软件工程”功不可没。

不信?我在写作本文之前专门查阅了如今流行的“软件工程”教材,共同的大纲如下:

可行性研究
形式化说明
软件研发模型
设计-实现-测试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实现
软件生命周期
项目管理

如今真正做过软件开发的人觉得这些名词和自己的开发有多大的关系?就我的调查,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没多大关系”。但是大多数人的日常工作,分明又是“软件工程”。那么,此“软件工程”和彼“软件工程”为何不一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按照我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上的“软件工程”是理论先行的,现实的“软件工程”是实践先行的。

理论先行的潜意识,就是把现实世界削删之后装到理想的世界里,受到预定义的规范和定理的支配。早期的软件开发确实可以严格遵循这种套路,比如银行的业务就与关系数据库理论严密契合,所以要做的是直接映射到复杂(完美)的实体-关系中,用数据库表加以实现。所以,重要的问题是“分析”,也就是找到对应的理论模型,然后进行设计和开发。

现代软件开发的环境则有很大不同。软件需要解决的不再是“经典问题”,而是复杂的现实问题,这类问题背后根本没有统一的抽象模型。比如当前热门的NoSQL,出现的原因是大家发现很多问题“不是关系模型可以解决的”。然而“不是关系模型”的模型到底是什么模型,根本没有理论答案,所有人都在不断摸索和总结,虽然有了一些中间阶段的解决方案,但各个流派至今也没有统一。既然没有理论,就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摸索、总结,并及时关心了解业界的最新经验。很不幸,这样的工作方式并不包含在“软件工程”的教材里。

“实践先行”的另一个表现是,必须意识到软件运行的环境是不可靠的——用户是不会按照说明书的严格规定来使用软件的,安装软件的操作系统可能缺乏某个类库,软件运行的硬件环境往往并不可靠…… 我们说一款软件(或者一套系统)工程做得好,往往就是肯定它们已经预先考虑到了各种异常情况,并且都准备了适当的应对预案。能够在开发之前思考各种异常并设计应对方案(“为失败而设计”),这是软件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幸的是,“软件工程”教材也没有教授这样的素质。

教材上的“软件工程”是单机环境的,现实的“软件工程”是网络环境的。

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在“软件工程”的教材里,计算机的资源常常被假设为无限的,它们给了开发者披坚执锐的勇气。即便有“工程”相关的考虑,往往也只是针对这个流程的思考而已。比如常见的图书管理系统,几十万几百万图书的信息虽然人工管理起来无比麻烦,计算机却异常简单,根本不用考虑内存、数据库、硬盘、处理速度的限制,所以这些因素大可在抽象思考的过程中忽略。自然而然的,“软件工程”只需要关心项目管理即可。

但是有过现实开发经验的人都知道,如今单机的处理能力已经远远不能应对计算机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网站的登录服务,从模型上说与图书管理系统差不了多少,甚至更简单。但是用户量的飞涨可能迅速超过了单表、单库能承受的极限,大量用户的集中登录会大量消耗带宽和计算资源,登录信息的保存很可能超过单台机器的内存容量,这还不包括避免会话保持服务器发生异常影响用户体验而必须准备的会话迁移……

在移动互联网推动导致数据和计算量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几乎所有的程序员都必须从一开始就摆脱单机的思维,掌握这种从逻辑服务、抽象资源及其限制的角度出发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工作方法。不幸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教材上的“软件工程”也没有涉及。结果就是大量系统只能满足于小打小闹,业务稍微增长就无力应对了。

教材上的“软件工程”侧重的是开发,实际的“软件工程”兼顾开发与维护。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教材上的“软件工程”无论怎么强调反馈和改进,总是把大部分篇幅放在了“开发”上。只要软件的分析准确、设计得当、开发规范,交付之后就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至于软件运行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那是运维的事情。软件的缺陷如何管理,那是下次升级要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软件交付之后,事情基本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实际的软件开发中,“交付”的更准确的说法只是“第一次交付”,后续还有若干次交付。尤其在时间紧急的项目中,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分析和设计,只能保证几个主要的功能运行正常。之后再投入精力去改进和完善这个“半成品”。对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来说,这种权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幸的是很多人都不具备这种能力,结果要么是过度设计导致迟迟不能交付,要么是毫无设计和规划导致改进和完善困难重重。可惜,这种权衡的能力,教材上的“软件工程”并没有涉及。

现代软件开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发的结果不再是一次定型的“软件”,而是需要不断维护和改造的“系统”。系统既要根据实际的运行环境不断调优,又要持续根据用户(而不是一锤子买卖的“客户”)的反馈迅速改进甚至是调转方向。所以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一方面会关心系统的运行状况,不会一股脑扔给运维人员去解决,另一方面还得设计出柔韧而健壮的系统架构,并且有勇气和耐心持续投入精力去维护和改造,有时候甚至要毫不犹豫地推倒重来。很可惜,这种“持续打磨”的工作模式,教材上的“软件工程”也没有涉及。

总的来说,现在高校的“软件工程”教材其实与“工程”没什么联系。当然这也情有可原,因为现代软件开发已经脱离了“计算机科学”的笼罩,依靠自身的经验和实践形成了一门全新的学问。然而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者,还是课程的教授者,习惯和思维都还停留在“计算机科学”的时代,并没有多少实际开发的经验,也没有重视实际的开发。不幸的是,教师和教材可以停留在过去,学生却必须在现在的时代工作。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高校学习计算机的知识,不妨实打实地写代码、做系统。如果持之以恒,你对“软件工程”的理解将会远远超过《软件工程》。
如果非要看和真正的“软件工程”相关的书,道哥和我都推荐《持续交付》,写译俱佳,内容都是“软件工程”的干货。曾经有程序员告诉我:完全实践这本书讲的内容之后,系统能以极低成本一天发布n次而用户全无感知,于是什么需求变更都不在话下。

Yurii

Recent Posts

冰球训练四年的收获和感悟

偶然刷到一篇文章,说的是“贵族家长”群体给小朋友安排的活动:冰球、马术…… 我有点诧异,原来“冰球”也被贴上了“身份”的标签。想想自家小朋友的情况:赶上打折花了400多欧元买的全套护具,80元买的二手冰球包,每个月60欧元的俱乐部费用……想了想,似乎很难和“贵族”联系起来。 只不过,他已经坚持打冰球到了第四年,我们的生活确实有不小的变化。写下来,既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也可以作为“贵族运动”的现身说法。因为在我看来,如果非要说它是“贵族”运动,也只能“贵”在高(时间)投入、高产出而已。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冰球深深的影响了。 (more…)

1 day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续】

一 很多人关心,我们父子给M写了道歉信之后,对方是否有回应。 答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回应。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写完信之后德国小学就开始放秋假,学生不用去学校,既然见不到,也就不可能收到任何回应。 老实说,我觉得对方父母是有点反应过度的。这些年我的一条深刻经验是,如果出现分歧、矛盾,越早、在越低的层面直接面对,就越容易解决。许多小的矛盾之所以越闹越大甚至无法收场,往往都是经过了很多演绎、传话,而没有在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面对。 试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收到写着“我要杀了你”的信件,哪怕一开始很惊慌甚至愤怒,但仔细想一想,毕竟还有很多信息是未知的——比如对方是谁,平时言行如何,为何要写这样的信……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先去直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信交给家长委员会,走“公事公办”的路子。 我当然承认,“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对方家长也有这样的权利——所谓权利,就是“有资格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人家还拿你没办法”。既然有这样的权利,就需要尊重。 所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确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法则:我不会选择这么做,但我能理解和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 也有人问,那将来你遇到M的父母,会不会紧张? 答案是:不会。 (more…)

4 day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

一 收到S老师邮件的时候,我刚刚胆战心惊地做完第一次德语技术分享,还在享受着同事们的鼓励。猛然间就收到一封邮件:“您的孩子在学校参与了一起性质严重的事件,您必须来学校面谈,请从以下时间段中选择……” 什么?“性质严重的事件”?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再把这段文字贴到谷歌翻译里,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 我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就是“性质严重的事件”。好吧,既然“性质严重”,那谈话肯定是越早越好,最早的日期是第三天。我紧赶慢赶,回信确认了最早可能的谈话时间,虽然德国人通常都不期待能这么快收到回复。 去接他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他一切正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于是,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依照惯例,问他当天发生了什么,在学校开心不开心。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生疑惑,看起来和“性质严重”完全不搭边。那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又问他,有没有和同学吵架、打架,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不敢说。但是,答案全都是“没有”。 我满心怀疑,又按捺不住,直接问:“既然一切都挺好,为什么S老师给我发信,说让我来学校跟她谈话呢?”我担心“性质严重”会吓到他,故意隐去了这个词。 他的满面春风在那瞬间凝固了,喃喃低语道:“好吧,原来是那件事,我还以为她不会跟你说。” (more…)

4 days ago

写在加入乐团一周年

在202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可以加入乐团,甚至参加音乐会演奏。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在之前文章里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大流弹了十年手风琴,考过六级(当时最高八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上海工作时才重新开始弹琴,当时有幸跟夏老师学了两年,打开了感官,懂得了音乐的世界远远比考级要广阔和美妙。再往后,就是自己看Youtube学习了一些乐理知识。因为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2023年末,我给本市的音乐学校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参加手风琴课程。通过回信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乐团”,哪怕是手风琴乐团。就这样,阴差阳错的,2024年初,经过简单的试奏,我加入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虽然我是乐团新人,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但是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感受。如果读者朋友也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学习音乐,也许我的感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more…)

4 days ago

从“这不公平”说起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more…)

4 day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4 day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