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Yurii谈工作

领导如何应对员工离职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领导如何应对员工离职


不少朋友都提到,手下的员工离职往往是让人非常头痛的事情。这大概是管理岗位经常需要面对的一种麻烦,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为了帮助仍然被困扰的各位同仁,下面提供我的经验给大家参考。要说明的是,因为我和朋友们几乎都在IT行业,“员工离职”的大部分情况也就直接体现为“程序员离职”,所以我主要讲的还是应对程序员离职的经验,其它行业的朋友可以自行参考。

要妥善应对员工的离职,首先应该问的问题是:员工为什么离职?但是,这么提问往往容易将大家的思维引入极端,得到“他家里有事”、“他不爽薪水”之类的个例答案,而偏离了关于问题的本质。所以我们不妨换个问法:在什么情况下,员工不会离职?我的朋友 @jackyexin 给出的答案是,员工不离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员工觉得公司有发展;第二,员工觉得自己有发展。我觉得很直接很可靠,也为我的经验所验证,所以,下面结合我的经验谈谈这两个条件。

第一,让员工觉得公司有发展,也就是让员工了解自己手头工作之外,公司的情况。许多人虽然整日在公司工作,但自己工作之外的情况如何,他们其实是不清楚的。虽然有些人说“干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公司怎么样不由我操心”,但真正“毫不关心”的人其实占少数,大部分人或多或少还是会关心这些情况,否则就不会有风言风语导致员工大批离职的现象了。只是平时,一般员工并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这类情况。

这里说的“合适”包含两种意思:第一,便捷,不需要员工花费太多力气去搜集和挖掘。针对这一点,许多公司选择了“宣传”的方式,让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宣传公司的动态;第二,可信,不能说得天花乱坠,更不能颠倒黑白。而这恰恰是“宣传”式做法的弊端,翻翻公司组织的信息介绍或者企业内刊,关于公司情况的介绍,大多是“正能量”的八股文,普通员工既没有兴趣去阅读,也不相信这些信息。与之相比,“道听途说”的消息反而更让人相信。或者干脆不闻不问,认为公司的情况和自己没有关系。

按照我的经验,有个不错的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保证员工的工作有意义,并且让员工了解其意义。领导的重要职责,就是合理调配资源、为下属的员工或团队划分任务。如果对公司来说,领导对人力资源的调配是没有意义的,为下属设定的任务、分配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那么领导就是不称职的。员工发现领导并没有设定合理的任务,导致自己的工作完全是白费力气,因此离职,这是天经地义的大趋势,无可挽回,也不值得挽回。

为员工设定了有意义的工作,让员工了解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很好地解决了“便捷”和“可信”的问题。因为不需要花额外的时间来解释或宣传,所以员工可以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公司联系起来;也不需要刻意去证明什么,因为工作完成得如何,公司因此受到怎样的影响,员工内心里有相对客观的判断。

举例来说,某个程序员的工作是编写程序,“把数据从甲地读出来,经过某种处理,存储到乙地”,非常简单直白,但也没有体现出什么价值。但是这个程序应用之后,可以将某道工序的效率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那么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但是在很多时侯,程序员并不了解工作的意义,领导也没有说明,结果是程序员觉得自己日常工作千篇一律,平淡无奇,对公司的感觉也是浑浑噩噩。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负责开发的程序员真正看过应用场景,且与使用者交谈过之后,程序的使用效率和程序员的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因为他真正认识到,因为自己的工作,其他同事的效率提高了,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因此也加深了对公司的信心和归属感。这个办法对员工适用,对团队也同样适用。

第二,让员工觉得自己有发展。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有焦虑症,无论是本身追求上进,或者害怕淘汰,总归是希望自己能不断积极发展。然而,真正有头脑、有毅力自我发展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的焦虑症也只是焦虑而已,他们期望的其实是“让自己有发展”的环境。很多毕业生求职时说“不求薪水,只求学到点东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既要考虑到任务本身的完成,又要考虑到员工的发展。身为领导,平时应当留心:哪些员工是有积极发展的愿望的,哪些员工是有充分潜力的,每个员工的兴趣在什么方面,适合承担哪些方面的职责…… 在组织工作时,就可以将合适的任务安排给合适方向、合适阶段的员工,照顾员工的成长。比如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将更高级、更有挑战的任务交给合适的员工。即便是反复解决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点拨员工动脑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不要小看这一点,许多人有这个潜力,但从没动过这个脑筋。

另一方面,领导也应该多于员工沟通关于发展的问题。前面说过,许多人其实希望的其实只是笼统的“成长”,具体自己适合往哪个方向的、怎样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概念。身为领导,不但要比一般员工站的高、看的远,还应该了解员工关于发展的想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野,为员工提供关于成长的指导建议。虽然人事行政部门也会组织一些培训课程,但最了解员工情况的,其实还是工作中朝夕相处的领导,所以他给出的建议,许多时候比公司的统一培训课程更加实用。更重要的是,经由不断的沟通,可以了解员工关于成长的想法。如果有员工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做了“没头脑”的选择而跳槽,甚至造成领导特别被动,很多时侯原因就在于平时缺乏沟通。再者,如果员工的想法与公司的方向相差较远,可以提早做好员工离职的防范,避免突然离职造成的被动。另外,如果员工关于成长的想法和当前团队的方向相差较远,从团队建设的角度考虑,也可以尽早做出合适的安排。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说:员工离职就离职吧,领导有上级授予的权力,哪需要那么麻烦?对这种观点,我的看法是:领导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他必须借助自己所领导的员工来完成复杂的任务。仅仅把员工看成可以随意替换的工具,以为手里有权力为所欲为,那么奴隶制一定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力资源的发挥是有其特性的,员工的离职就是拒绝提供人力资源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领导也应当成长,好的领导绝不应该始终瞄着重上级授予的权力,却始终无法直面员工的离职。

Yurii

View Comments

  • 有研究表明,离职有超过 50% 是直接经理导致的,剩下的才是薪酬、项目等等。

  • 我有个非常合理的辞职理由:办公室有害气体太多,危害身心健康。

    我是不太理解我那些同事为啥能若无其事,年轻人就是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呐。

    • 和而不同,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也包容大家的选择。
      话说你还在深圳呆着呢?

      • 不呢,在深圳那公司离职后,我又到了广州的4399,而一个月后又会正式离职,虽然还没想好接下来要干嘛,不过大概会回老家东莞发展,算是落叶归根吧

  • 直接上司的EQ对于员工的去留有极大的影响。像我现在公司的技术部门领导,员工对于其胸怀、沟通方式、做事方式抱怨极多,而且也换了一批人了。

Recent Posts

德国育儿经验:家长需要和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4 months ago

忆孟繁超老师:他从来没有给我上过一堂正式的课,但我永远都是他的学生。

我本来是不应该认识孟老师的。 2001年,我在寝室夜谈里第一次听到孟老师的名字。当时有同学说“公共选修课的《法学概论》讲得真好,那个老师叫孟繁超”,开始我不怎么在意,慢慢才发现这么说的人还不少。那个年月网上的资料正丰富,出版管制也不那么严格,刚进大学不久的我正自由自在地看得过瘾,心想“大学里的法学概论讲再好,能讲些什么,还不是教科书上老一套”,所以这种课,不听也罢。 但生活就在这么奇妙。那年冬天,有天中午我吃过饭正准备午睡,忽然有人敲门问“计算机系有位叫余晟的同学在这里吗?” 大中午的谁会来找我?我正好奇这个问题,门一推开就有同学喊“孟老师,孟老师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孟老师,中年人,国字脸,身材高大,打扮很精神,披在身后的深色大衣让我一下子想起电影里的斗篷。他笑眯眯地说“你是余晟?听同学说你搞电脑很厉害,我家的电脑坏了,想请你去看看。” (more…)

4 months ago

“历史照进现实”,这似乎不太现实

中国人大概都对历史有一些特别的偏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历史首先是文化的象征,一个人“懂历史”,基本等于这个人“有文化”;历史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哪怕考古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五千年文明”的说法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 不过等我长大之后才发现,这种偏好大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历史看起来有种道德的意味,因为我们从小就熟悉“以史为鉴”的智慧,也熟悉各种“历史的选择”:每当我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困惑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历史——而不是先贤的智慧中——中寻找解答。找到曾经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就可以预言未来的结局。 于是乎,失望也好、困惑也罢,总归会有光明的未来,历史总会给我们支撑的信念。 我曾经很相信,熟谙历史是种智慧,而且是深层次的智慧。但是看得越多、经历得越多,我就越觉得,这很难称之为“智慧”。 为什么? (more…)

4 months ago

无人出租车,是技术进步的一粒灰,还是普通人头上的一座山?

“无人出租车要来了”。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出租车,眼看就要在国内多个城市成规模运营。 熟悉IT的人都知道,IT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大规模扩展时边际成本极低”。在软件时代,微软开发的Windows,多卖一份的成本只是多刻录一张光盘而已。在无人驾驶时代,从10辆车到10万辆车的成本,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换句话说,一旦模式“跑通”了,就可以迅速大规模铺开。无人出租车的大规模应用,也是“指日可待”了。 只不过,新技术这一次似乎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反而引起了很多争议——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推广,会不会影响广大出租车、网约车车主的收入甚至生计?如果是,这样的技术进步,真的是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相差迥异的答案。 按照我的观察,许多人对此是相当乐观的。理由在于,“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虽然有阵痛,最终都创造了更多的新岗位”。既如此,无人出租车短期“看似”抢了许多人的饭碗,但也只是短期的“阵痛”而已。看看历史,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良,汽车的诞生,无不证明了“阵痛说”的正确性。 坦白说,这种观点我是怀疑的。 (more…)

4 months ago

回国感受: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因为小朋友放暑假,近期带小朋友回国待了几个礼拜。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所说的: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我第一次突出意识到这点,是在上海下飞机乘地铁。当时我们乘的直梯就要关门,远远看见有个年轻小伙子跑过来,我连忙按住开门按钮,并招呼他”别着急,慢慢来“,等他进了轿厢才关门。本来我以为大家起码会打个招呼,露个笑脸,因为我已经习惯如此,但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进来之后对我们完全视若不见,自顾自掏出手机,盯着看得入迷。 我继而发现,不管是在电梯里,站台上,还是车厢里,虽然四下里都是广播”请扶好站稳,抓好扶手,不要看手机“,但是似乎人人都盯着自己的手机。年轻人在打手机游戏,年纪大一点的在滑各种小视频,还有不少人在聊天软件里打字如飞……对着屏幕的表情都很生动,可是一旦抬起头来,似乎马上又换了个人。 后来又有一次,我乘地铁的时候,因为比较拥挤,一个小伙子倒退时踩了我一脚,他大概意识到了,很快把脚挪开,脸上闪过一丝不安,马上又恢复正常,我也没有计较。不幸的是,过了十来分钟,他又踩了我一脚,同样是先有一点不安,很快又恢复正常。 这次我忍不了了,于是我开口告诉他:“小伙子,你已经踩了我两脚了。” (more…)

4 months ago

First name, last name, middle name,浅谈外国人名

前几天,国内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原来是乌克兰F-16坠落,飞行员丧生的新闻。我本来以为他要讨论此事的真假和原委,他真正的问题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新闻里说,飞行员叫阿列克谢·“月鱼”·梅斯,对应原文是Alexei “Moonfish” Mes,为什么会有人把“月鱼”写在自己的名字里,而且还打引号。 之前看新闻,乌克兰还有一个著名的飞行员叫安德烈·“果汁”·皮尔希科夫(Andrii “Juice” Pishchykov),怎么“果汁”也是正式的名字? 未必Moonfish和Juice之类,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这堆问题看的我有点想笑,因为自己以前也很苦恼外国人的名字,只有在国外长期生活,才逐渐搞清楚这其中的名堂。所以,除了解答朋友的问题,我也把自己的解释写下来,搞清楚两个最不容易理解的点,就不会对外国人名有那么多问题了。 (more…)

4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