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程序员学英语的经验
按:本文为《程序员》杂志约稿,刊发于2012年3月号,名为《程序员学英语三部曲》,http://www.programmer.com.cn/10833/。
总的来说,程序员可算是英语水平比较好的群体,因为在这个行业,英文资料是最全面、最及时,对英文资料的需求也最迫切的。因此,就我的观察,即便刚入门不久的程序员,面对陌生的问题,一般也能查阅英文文档,找到需要的信息。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发现,经常阅读英文文档的程序员,英语水平许多时候却不像“经常阅读英文”的样子。应《程序员》的编辑邀约,我在这里列几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第一,既要看代码,也要读文档。
读文档只读代码,是很多程序员的习惯,也是导致程序员虽然读了很多英文资料,英文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的原因之一。以前曾在《程序员》上看到介绍阅读技术图书方法的文章,提出过“先代码后文字”的方法,也就是“先看代码,看不明白再看文字”。这种阅读法能极大提高阅读效率,但如果技术图书只看代码就足够,还要文字干什么呢?很多时候,代码只是冰山一角,代码背后的思维和逻辑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只有写成文字才能解释,也只有阅读文字才能理解。
比如,两段代码都是 x = 5; 看起来没差别,但一段的文字说明是“x should be not more than five”,另一段的文字说明是“x should be no more than five”。不查词典,你能弄清楚两种说法的区别吗——前者是“x必须小于等于5”,后者是“x应当只有5”,意思不同,应用的方法与场合也不相同。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投身译介活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阅读能力不过关,反而会造成更多的困扰。经常有希望翻译技术文档的程序员来找我讨论翻译问题,希望了解一些句子应该如何表达。一开始,我也认为这是中文表达的问题,但后来逐渐发现,其实更多的问题出在英文阅读上,所以我的回答经常是:你觉得作者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对方把原文的意思逐步表达出来,其实这时候,真正的译文已经浮出水面了。
最近的例子来自这句话:But as with any web-based system, atom-based solutions trade latency for scalability, making atom often inappropriate for very low-latency notifications。这句话之所以难翻译,问题似乎在于,除去句子的主干,之前有一个But as…, 之后又有一个making…。然而我最后发现,对这个句子有疑问的程序员其实根本没搞懂trade…for…的用法(翻译为“基于atom的解决方案需要权衡延迟性和扩展性”),如果明白它是“牺牲xx换取xx”之后,整个句子就相当好理解,也非常容易翻译了:与所有基于web的系统一样,基于atom的解决方案为追求可扩展性,增大了延迟,所以atom往往并不合适用对延迟要求极低的提示。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只看代码不看文字”的习惯,或者至少要做到“阅读文字之后,能明白它的意思与代码是一致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阅读纯文字的英文资料来学习某些新的知识(比如关于深入原理的细致讲解),这个方法我推荐给许多朋友,非常有效。
第二,注意读音。
以前总听人说,中国人学了很多年英语,其实是哑巴英语。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有多少改观,但就我所见,不少程序员虽然阅读了大量英文资料,也会加入英文的讨论组,也敢开口说,但是还会在读音上出现许多问题。这里说的“读音”,并不是字正腔圆的口音,而是一些术语的读音。
计算机科学的术语来源非常广泛。比如设计模式里,有一种模式叫Facade,许多人往往直接读作’fəkɑ:d,其实这个词来自法文,正确的读音其实是fə’sɑ:d;再比如伪代码的“伪”pseudo,正确的读音是’su:dəʊ,但是我很少遇到能把它读对的程序员,许多人干脆不会发这个音。
也许有人说,这些问题不重要,大家“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就好了,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最近我参见某个技术聚会,有位嘉宾(技术高手)把框架名chameleon(变色龙)读成了’tʃəmiljən,而正确的读音是kə’miljən,因为没有文字资料,许多人听了半天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一些不熟悉chameleon的听众更是到结束也没明白。中国人聚会尚且如此,如果有机会参加中外技术交流,读错造成的问题就更大了。
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学习美国大学的公开课,耶鲁、斯坦福等学校的计算机系都放出了许多高质量的公开课,学习其中的一些精品课程,不但能夯实基础,还能顺带学会许多每天都要遇到,但不会或者读错的术语。比如我就从中学到,数据类型char的读音是kɑ:,而不是tʃɑ:(经多位读者指出,这个例子有误,kɑ:和tʃɑ: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锻炼英文表达。
如果你背过单词,大概听到过“被动单词”和“主动单词”的说法,前者是指“看到了能认出来”的单词,后者指“表达时能主动应用”的单词。就我的观察,许多程序员掌握的大多数英语,都属于“被动英语”——看到了能认识,但要表达同样的意思,未必说得出来。
平时这样似乎没有问题,可是到了查阅资料时,不会表达就成了大的障碍。相比中文技术资料世界中“无责任/不负责转贴”泛滥的情况,英文技术资料的质量要高得多,Google搜索资料的准确性也远高于百度;但是,要能够顺利应用英文资料,需要“主动”输入信息,描述问题,这时候“被动英语”就成了大问题。
我自己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即便答案近在咫尺(输入正确的关键词,Google的第一条结果就是答案),但程序员就是一筹莫展——因为他不知道计算机的“嘟嘟”声是beep,不知道搜“多线程”资料应该用concurrency,也不知道“死机”是system halt,“黑屏”是blank screen,“(登录时)不停返回”是infinite loop……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阅读资料时多用心,记住这些说法;另一方面,没事的时候多浏览stackoverflow之类的网站,不要因为问题与自己无关而忽略,多留心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是如何表达的。这样,在自己遇到问题时,才能迅速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节省时间。
有人说,以汉语为母语的程序员,学习英语已经是迫不得已,不但要会阅读,还要会读、会表达,真是难上加难。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在目前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学会阅读、认准读音、锻炼表达,确实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长远来看,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中文技术圈的所有人员努力贡献高质量的资料(原创和翻译都可以),如果只是“无责任转贴”,既不亲自验证,也不整理格式,中文技术资料的整体质量只会持续恶化,反向逼迫更多的人把英语学好。
From Life Sailor, post 关于程序员学英语的经验
说得真好,您列出来的那几个例子,我基本都读错了。
通过浏览StackOverflow上面的问题,积累搜索关键词,赞。。。
文章里面那个 trade A for B 翻译的是不是有点问题,应该是牺牲A来换取B吧。这样看atom那个例子理解起来有点绕…
多谢指出,您说的有道理。应该是我抄原文的时候把两个词抄反了,惭愧。
十分赞同,只是似乎数据类型char的读音的确是tʃɑ:而非kɑ:,参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
character?
补充第四条:国内程序员应该利用社会化网站Github等主动参与开源项目,可以通过编译文档(几乎所有开源项目都欢迎翻译和宣传)熟悉项目与社区,锻炼自己。
cache也是常被读错的单词,发音和cash是一样的
另外我发现对于缩写的术语,老外都是倾向于拼出来,而中国人习惯于拆开成字母来读,比如GUI,SQL
对的。Modern Operating Systems(第三版)第307页里有段话是这样说的:Cache is pronounced “cash” and is derived from the French cacher, meaning to hide.
我见过有人读“卡车”的~
好文。三条建议都是实打实的能够提高的好方法。
“但如果要查阅资料,不会表达就造成了大的障碍。”
经常遇到,土鳖的先去看个类似的产品是怎么描述的,或者先用工具翻译成英文再搜索。还有点体会是不局限于网页搜索,有时候先去搜索图片,因为很直观,特别是最近看过的内容,更易搜到。
这也是一个好办法
用过 image search 来了解 belle 和 babe 这两位美女的区别。
“比如我就从中学到,数据类型char的读音是kɑ:,而不是tʃɑ:。”
这个例子不太好。
在计算机科学里char是character的简写,char本身的确是一个单词,意思是n.炭;女清洁工 vt.烧焦,所以念tʃɑ:是没问题的。
哈佛的公开课CS50,老师念的就是tʃɑ:,所以这应该只是各人习惯不同而已,不然严格说来应该念kæ才对。
仔细查了一下资料,确实两个读音都可以,多谢指出
帮补充下,关于第二点发音的问题,在Mac OS X上直接三指双击一个单词就可以调用字典查看意思和读音。希望对嫌麻烦的同学有所帮助。
内容不错,例子不好。
“x should be not more than five”这句话似乎不通,要么用“no more than”,要么用“should not be”。我没见过“should be not”。区别也牵强。
“char”的发音从来就不固定。C-FAQ上说随便发,C++之父说char应当发成“tʃɑ:”,你认为的错误发音。
音标系统也不一致。有时候用了“:”表示长音,有时又不用。
多谢指出。
第一个例子我记不太确切了,回头查查。
char的读音不固定已经有读者指出了,更新正文。
看英文的文章的习惯还是没有培养起来
有一个环境的话,可能学习的更快,一般情况下,耐性一般的人很难给自己造一个环境。
很多英语单词源自法语,因此他们的读音怪怪的。如果有学法语的经验就能会心一笑了。
大学打算学计算机专业的话,最好把法语作为第二外语:)
“无责任转贴”,既不亲自验证,也不整理格式,中文技术资料的整体质量只会持续恶化
非常赞同,网上太多太多的博客都是复制粘贴的,粘贴得乱七八糟,而且是不经过认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