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18世纪的法国,有位叫巴斯夏的经济学者写过一系列妙趣横生的短文,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叫做《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詹姆斯•“好人”先生的儿子贪玩打破了一块玻璃,“好人”先生不得花6法郎去换玻璃,于是玻璃匠得到了6法郎。这时候有人说:快看哪,如果不是那个孩子贪玩,玻璃匠就得不到那6个法郎,资金就不会流转……由此引申开去,整个行业、整个经济体也会受益。
“且慢,让我跳出来大喊一声,”巴斯夏写道:你只看到了你看得到的,没看到你看不到的,即便贪玩的孩子没有打破这块玻璃,好人先生也不会把那6个法郎埋到地下,他可能用来修鞋,于是鞋匠拿到了那6法郎;他也可能用来理发,于是理发师拿到了那6个法郎……虽然这个鞋匠/理发师是藏在影子里的,但是你不能忽略它。
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我们身边还有不少“地震/洪水/天灾有利经济发展”的言论,而是因为我深刻感觉到:许多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并非不存在,如果仅仅按照我们看得见的样子去直观理解,忽略了看不见的方面,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观念。
2003年夏天,我正在复习托福考试,每天的生活就是背单词,做一两套模拟题。当时正是暑假,许多人都回家了,留下的人也大多过得逍遥,想到这自己还能坚持每天复习,我颇有些自豪。当时托福的满分是667,我每次做模拟题都有630到640,自己也很满意——复习托福不过如此嘛。考前一两周,与朋友W通电话,我告诉他自己水平很稳定。于是他问我“很稳定是个什么概念?”。我说“就是每次都有630左右啊。”“这怎么能行呢?复习这种考试就应该只有一个目标啊。”我忙问“什么目标?” 他说,“就是满分啊,要不你总这么630就满意了,考试时全部发挥出来最多也只有630。再说我们大家复习都是以满分为目标的……” 许多年后,我依然清楚记得当时自己有多么震惊和羞愧,他的话好像晴空霹雳,而我猛然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于是我强打起精神,努力分析总结自己每一个错误,努力抠每一点分数。可惜觉悟还是太晚了,考试的分数果然只有六百出头。这些年来,我时常想到,如果当年我能早点看到其他人认真投入复习的样子,而不是看看自己周围就满意了(好像看到玻璃匠得了6法郎,就认定打破玻璃有益于经济发展一样),会是一番多么不同的景象呀。不过,我也因此学会了在许多事情上“较真”,不要觉得还凑合,就糊弄自己,坚持下来还是很有收获的。
过了几年,还是从W那里,我又接受了一次教训。因为打算出国留学,他开始精心准备自己的P.S.(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我见过其他朋友准备的P.S.,虽然大家都花了时间,但大多数人写完、投出去,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把握;而W的P.S.,我见到的感觉就是“眼前一亮”,虽然一时说不上究竟哪里好,但可以感觉到低调的文字间散发出卓尔不群的张力。我自然要问他,这是如何做到的。他说,这份P.S.弄了三四个月,一开始觉得照网上模板写写就好,给在美国的同学看却被批得一塌糊涂,于是下来几个月里,每天都在琢磨这份文档(甚至是忍着恶心),反反复复修改,真正是“字斟句酌”,到最后才算是真正满意了,投出去后自己心里也很有底,当然,最后申请的结果也相当满意。相比之下,我也看到身边有些人,找工作的时候大言不惭地说“简历就是随便弄了弄,别介意”之类,投出去的结果自然也是“看运气”。我问过一些人,为什么不花点时间认真做做简历,至少不用说“随便弄了弄”;而回答大都是“没时间”、“不知道怎么做”、“懒得弄了”;而且,越是这样回答的人,似乎也越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他们大都认为“如今工作不好找”、“太难”或是“我命不好”,而别人找到了好工作就是因为“机会好”、“会钻营”…… 我见过W对P.S.的态度之后,时常觉得摆这些理由其实就是“打破玻璃有益于经济发展”——因为没有看过那些“藏在阴影里”的现象,没有看到有人可以突破“凑合就行”的局限,没有仔细观察思考过其他人是如何找到好工作的,所以认定“工作难找”、“运气不好”,这类理由固然能够自圆其说,却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且,相信此类理由,最终受影响的还是自己。
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另一件事情也是如此:刚上班的时候,我总觉得每天劳累不堪,累了自然就要休息,越累就越觉得要多睡觉。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身边有人做的事情一点不少,也不用睡那么长时间,精力照样很好。于是我想,“累了就要靠睡觉来补,越累就越多睡”可能不见得是真正的逻辑,仔细观察那些精神很好(并非天生精力旺盛)的人,并读过一些书之后,我逐渐发现,如果能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规律生活、坚持锻炼身体,即便每天睡觉的时间不变,甚至还要少些,精神却好得多。回头想想,正是因为我有幸看到一些人和现象,现在的精力才好了许多,否则,多半还在“太累-睡不够”的简单逻辑里循环。
这个道理还可以推开来说:多留心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加准确的认识。比如近来非常流行的“一万小时”的说法很流行,它的大意是,不管你天资如何、所处环境如何,认定某件事情坚持练习一万小时,总会出类拔萃。许多人听到这个说法非常激动,但真正行动起来却又推三阻四。或许对他们来说,看得见的是“出类拔萃的人其实并不稀奇,只是坚持练习了一万小时而已”,看不见的则是“身边或许就有人一直在默默练习,而在你的无聊和犹豫的时候,生命留给你练习一万小时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
From Life Sailor, post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联系一万小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了。可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会去练习,因为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自己都是天才。虽然现在还不成大气,但他的总有会显现“天才”的那一天的。于是,大部分人等阿等啊等。。。一直等到死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禄禄一生。
最后一句最精彩!
这样的好文在这样一个烦躁的下午给我这样一个准备GRE的人看到,真是太内牛了!
余老师是我偶像!
be observant and keep an open mind
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 有时是太难了,
对了,我想转载,可以吗?
可以转载,注明出处就行
积极主动的面对事情才是王道,学习了。
语言很平和,内涵很深刻,嘿嘿。这次显示出来了没?
看不见的永远更多
看不见的永远比看的见的多。
所以真正要做好一件事只能全心投入为自己设下最高的目标才行啊
精辟!用心才是王道!
我觉得对我收益很多,真的不错!!
就算我的一万小时已经省的不多,我仍然要充足的过完剩余的小时?、、、、、
一直在看阁下的论翻译及语言的文章。甚是佩服。
我的博客里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东西,很多地方跟你的意见不同,希望能够交流一下:
http://justsven.net/tag/linguistics/
SWX太客气了,你留的链接我看了,有很多启发,你觉得怎样交流的好?就在这留言还是其他方式?
我的理解即是留言的方法吧……
好,欢迎留言
Can you leave me your msn? I learn a lot from you
有事的话可以直接在这留言,我会回复的:)
非常好!我要加油了!
对自己不够狠的变相说法。精辟
这平淡的语言,让我不得不把自己思考许多! 文章太棒了!
我现在就在“太累-睡不够”的简单逻辑里循环,也隐约看见了身边的人睡得比较少却并不见得精力就比我差很多,干的事情却比我多很多。这篇文章让我非常的收益,不过让自己行动起来还真是不知道能不能够坚持。
哇 正在准备考研,很没有状态,突然看到这篇文章,突然间明白了很多,动力十足。非常谢谢~~
6法郎总会进入流通啊……
事情的发展会不会是殊途同归呢?没人可以同时走两条道路,不解之谜还是无解……
观点分析不错,例子不对。玻璃效应是存在的,这是由市场经济结构决定的。市场经济的结构必然导致需求不足,资金集中,货物却滞销。这已经不需要理论说明了,观察一下现在的世界就能看清楚了,现在缺的不是商品,而是需求。而且经济运行不以社会的利益为目的,而是有自己的规则。所以要是经济保持运行,就要创造需求,不管是何种方式。比如银行放贷,花未来的钱,比如灾难,比如办奥运,比如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创造需求,不然经济就会崩溃。
领教! 对问题的看法总是可以找到另外的角度。
反思还真是必要。
此时此刻看到您的文章,觉得很感动.不是因为文字有动人,而是在这个MOMENT,我找到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人总会在失败的时候犹豫,谢谢~~
哈,过奖啦,大家共勉
博主文笔相当好啊!文章发人深省
看表相,还是看本质。表面的现象本身,看起来似乎很符合逻辑,但是并没有代表其本质,而且很多“逻辑”本身就是我们自己制定的。
博主能由自省到发掘本质方面很让人敬佩。我也是很喜欢由事物表相去发掘根源的本质,用以省身修心。请问可否给个您的即时通讯方式。我不会闲聊骚扰您,只是希望能有机会交流共勉。